观澜 | 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
吴荻枫
2022-01-25 09:40

有人认为,过去百年来经济理论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主观主义的贯彻运用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追求的难道不是客观真实么?如果将主观主义的贯彻运用作为经济学进步的标准,那岂不是意味着经济学可以为所欲为么?

经济学当然要追求客观真实,当然不能为所欲为,但是,经济学或者说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是受人的意识决定的。把人的意识即人的主观性纳入研究范畴,这是经济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正是经济学所追求的客观真实。简言之,在经济学研究中,要注重的不是客观的状况,而是行为人是怎样认识到客观状况的。我们以不确定性为例来说明这其间的区别。

奥利地学派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之一是认为主流经济学未能考虑到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但主流经济学则对这种批评不屑一顾,他们自认为已经能够轻松地以概率分布为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比如说,明天有70%的可能性下雨,20%的可能性阴天,10%的可能性晴天;或者某人每天上班有80%的可能性搭乘地铁,20%的可能性采用其他交通方式,等等。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些情况虽然也存在不确定性,但实际上,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选项和每种选项的概率,在数学上,这些都可以作为已知的数据来处理。

而奥地利学派所强调的不确定性并非是这种“已知的不确定性”,而是行为人主观上尚未认识到的不确定性。比如说,小区附近新开了一家菜场。就客观而言,菜场的开张是一个事实,完全没有任何不确定性。但对于小区的某位居民却并非如此,在他不知道新开的菜场之前,他的行为决策不会考虑到这一因素。然后,某天他偶然经过,突然发现了这个菜场。对他而言这是一种不确定性,而且是一种未知的不确定性,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这种可能性,当然更不可能进行计算。又比如,在航海中发现了一座无人居住的小岛,小岛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就客观而言,小岛的存在可能已经有了亿万年,根本没有什么不确定性。但对于航海者而言,这绝对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同样也是一种不曾考虑到的未知的不确定性。在这些例子中,以主流经济学的方式分析相关的人的行为,没有这种不确定性的容身之处。

有人或许会说,这类发现的情形只是偶然,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概率事件,即使不加以考虑,也不影响大多数经济分析的有效性。然而,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客观的存在、客观的数据是如何转化为人的决策、人的行为的?也就是说,客观是如何转化为主观的?唯有行为人对从不知晓的事物的偶然发现,才能搭建起从客观到主观、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如果没有这种不确定的发现过程,那么我们只能假设行为人从一开始就知道所有的相关数据,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之间从来没有任何差异。这其实抹杀了人的特性,与人的行为的规律不符,换言之,经济分析中的行为人完全可以用非人的物品来替代,只要赋予这种物品某种“品位”或价值排序就行了。因此,这种经济分析是静态的,即使有外生变量的变化,也是从一种静态跳到另一种静态,行为人自身并没有什么发展、变化和创新。

经济学的发展与经济学对人的认识息息相关,而这种认识应该建立在承认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差异之上,并致力于解释差异的产生和消除。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讲师)

编辑 特区报-秦天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吴荻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