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49511
观澜 | 经济学揭示分工合作原理
文章
1
朱海就
2022-09-13 08:30

观澜 | 经济学揭示分工合作原理

经济学理论与合作法则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经济学理论揭示普遍的合作原理,而普遍的合作原理指向普遍的合作法则。

经济学家曾经把经济学视为研究财富现象的科学,后来意识到这个定义有问题,不再用人类活动的某个方面来定义经济学,而是把经济学建立在个体需求之上,这产生了以主观价值思想为代表的边际革命,米塞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行动学,这个摸索的过程花费了几百年。作为行动学一个分支的经济学,最为充分地揭示了分工合作的原理,它构成自发秩序的理论基础,也使经济学成为反乌托邦的利器。

但与奥派的发展方向不同,边际革命之后的主流经济学是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的,也就是强调均衡,而活生生的人的行动被忽视。这种均衡思想预设了不同个体间行动的协调(分工合作)问题已经解决,剩下的是一个“最优”问题,包括个体的与宏观的最优,它也指向了使用数学或计量方法的实证研究。在这种研究中,总量或平均数成为追求的目标,经济学变成统计学或历史学的分支。

这事实上是使经济学退回到威廉·配第时代。配第是统计学家,也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宏观经济学家,他写了一本《政治算术》的书,该书用数量方法研究社会问题,为国王服务。

经济学的根本问题,是关乎“不同个体间的行动如何才能协调”这一问题的,经济学理论正是为如何更好地实现协调(分工合作)提供指导原则。

实证主义是用经验来解释经验,验证假设,这样的研究方法必然包含着“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与权力的“任性”是相通的,为政府制定与普遍法则相背离的制度与政策提供依据。

使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正是它是从有目的的人的行动出发构建的一个逻辑体系。人的行动的目的性是一个“事实”,经济学基于这一事实,如忽视这一事实,将无法理解有目的的人的行动构成的世界。经济学独立于研究的对象,但能够对真实世界给出信息,因为真实世界也是有目的的人的行动的结果。

相比之下,主流经济学忽视了这一事实,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所谓的经济活动,如宏观经济学就是如此。当用某种现象来定义经济学时,自然就看不到经济学是作为先验理论而存在的,也必然导致大量采用统计、计量或其他自然科学方法的实证研究,甚至错误地认为统计、计量技术就是经济学理论本身。在实证研究中是没有“锚”的,“好”与“坏”全凭研究者自己的看法,并把统计数据的高低作为追求目标,如认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某个区间是“好”的。但是,个体的幸福究竟是增进了还是减少了,实际上是无从用这样的指数来说明的。

经济学理论与合作法则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经济学理论揭示普遍的合作原理,而普遍的合作原理指向普遍的合作法则。当经济学理论被忽视或否定时,也必然导致合作的法则被忽视或否定。如果人的行动没有法则为依据,那就为人为的干预、操控打开方便之门。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原标题《经济学揭示分工合作原理》)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报料
评论(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打开读特,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