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还需要谈恋爱吗?
吴荻枫
2019-07-09 08:42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大数据的发展让计划经济成为了可能。在大数据时代,与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所有数据似乎都是唾手可得,并且可以瞬时传递,这样,计划者就能很容易地获得原本得不到的分散信息,由此制定全面计划,协调生产。

实际上,这样的设想并不新奇,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均衡理论一直都是如此。只不过完全知识的假设以前是作为假设,而现在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似乎让这种假设成为了现实。

柯兹纳经常以“决策房间”的比喻来调侃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就像是一个决策房间,可以帮助你做任何决策,比如说,你想知道你该和谁结婚,你就去敲开决策房间的门,告诉他们你对配偶的要求(需求),还有你自己的个人数据(供给),然后他们就会帮你计算,你出去逛一会,或者到隔壁喝杯咖啡,过五分钟十分钟回来,计算结果已经出来了。决策房间为你找到了最适合你的配偶,当然,你也是最适合她或他的人,你们高高兴兴地去结婚吧,就这么简单。

柯兹纳每次讲到这里,台下一般会爆发出一阵哄笑。那么,到了大数据时代,这会变成现实了吗?千百年来,困扰了亿万人的爱情烦恼,从此成了过眼烟云?我们和自己的意中人之间,只是隔着一台连接超级数据库的计算机?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将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所有关于爱情的诗歌、小说、散文和电影,都不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那些悲欢离合都是不必要的浪费,我们只要去问问决策房间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些曾经动人心弦的歌曲不再有人传唱;浪漫的情人节、七夕节都没有了意义;约会的圣地不再有人光顾,商店里送给情侣的精美礼物再也卖不掉,歌星、影星、作家大批失业转行;我们再也不会为谈恋爱花什么钱,除了给“决策房间”一点咨询费……

不需要这一切,只靠大数据为我们匹配的佳偶,真的就是天作之合,可以高枕无忧,安心白头到老吗?

正常的人会说“不”。因为大数据并不能真正理解我们对爱情、对心上人的期望。我们想找的不是在“数据”上般配的人,而是想去发现,虽然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具体想要发现什么,没有办法描述想寻找什么样的人,但如果有一天遇到了,我们就会知道,没错,就是她/他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难想象,有什么样的数据或者模型能够带给我们这样的发现和惊喜。同时,我们也会去学习、去调整、去改变自身,而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改变,也是我们事先所不知道,也无法表达的。当然,我们可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期望,或者会错失机会,“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但这对我们而言,也是有用的经历,而不是不必要的浪费。

同样的,那些认为大数据时代能够实行计划经济的人也是从根本上误解了市场上的知识或信息的性质。这种信息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因此可以交由机器去处理,而是参与者在市场过程中逐步发现,甚至是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离开了市场过程,这些信息根本就不会存在。如哈耶克所说,一个人“只有当他面对一个问题而这种知识恰好有用时,他才将会发现他知道些什么,或者他能查明什么”,他可能永远不能“传递他所掌握的全部知识”。

因此,几乎所有基于现有状况或现有数据对未来的预测准确率都很低。比如,仅仅在几年以前,恐怕没有任何人能预测到智能手机会如此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大数据不管多么广泛多么细致,本质上仍然是既有的数据,无法预测未来的发展,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计划。

有人可能会说,人们在生活中大部分时候还是遵循既有数据所显示的规律的,因发现或创造而变化的只是一小部分数据。然而,人和机器不同,人的行为在本质上就具有创造性,只不过有时候他/她尚未发现自己可以利用的机会而已。比如,一个人在同一家公司同一个岗位上了十年班,每天朝九晚五打卡,从来没有变过。但不能将他与按照既有程序运作的机器等量齐观,他天天来上班,只是因为他还没有发现更好的选择而已,并不是盲目地遵循所谓的“规律”。而那些确实改变了的数据,显现的是人们采取了行动,去追求自己所认为的更好的机会,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源自于此。大数据不能理解,也不能预算到相关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不能解决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问题。以此为依据实行计划经济,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讲师)

编辑 秦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