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水务集团:为特区建设注入不竭水动力
读特记者 方胜
2020-08-25 22:18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年以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水击三千里的雄心壮志却不曾改变。从上世纪60年代一家乡镇级水厂起步,深圳水务集团始终将深圳本地的供排水业务作为发展的根基与重心,同时积极响应国资“走出去”战略,主动参与全国水务市场运营,已发展成为日供水能力居全国前列的大型综合水务服务商。

88座水厂,41座水质净化厂,供水能力980.43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397.04万吨/日……深圳水务集团遍布全国7省22个县市的39个环境水务项目,为超3000万人提供优质高效的供排水服务,绘就一幅水碧景美的深水画卷。

经水务集团治理过的荔枝湖,水清岸绿,成为城市又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供水:2025年全市将实现自来水直饮

1961年5月18日,当时的宝安县获批兴建第一家水厂——深圳水厂(今东湖水厂),它标志深圳水务集团的前身——深圳自来水公司正式成立,掀开了深圳水务事业发展的帷幕。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轰轰烈烈的大开发、大建设鸿篇展开,国贸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传遍大江南北。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市人口骤增,总人口突破400万,无论是工商业用水还是居民用水,每年都大幅增加。而深圳面临南海,属丘陵台地,易受台风暴雨山洪侵袭且是旱涝交替之地。1989年秋开始,深圳连续三年降雨稀少,境内不少河流断流,水库干涸,水源枯竭,全市各地供水严重不足。

在这紧要关头,深圳水务集团一方面努力挖潜改造,降低漏耗,扩大供水量;一方面日夜奋战在保障供水和节约用水第一线,为安全度过水荒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完成大涌水厂扩建、笔架山水厂扩建改造等重大供水项目的建设,相继配套建成东湖水厂四泵站、铁岗泵站、大涌转输泵站和相应输水管道,使深圳市东区、中区和西区的原水系统连成一体、调配灵活,大大提高了原水供应的安全性和缺水期的机动回旋余地。

有水喝,更要喝好水。1996年,深圳水务集团率先在全国提出“管道优质直饮水”概念,采用分质供水方式,将净化后的优质水输送到各家各户,供居民直接使用。1999年,梅林一村直饮水项目建成通水,服务7000余户、30000余人。

2005年6月30日,随着梅林水厂优质饮用水工程竣工,深圳首家优质饮用水小区——嘉园优质饮用水示范小区通水,为深圳市推进优质饮用水迈出了重要一步。次年11月1日,笔架山水厂优质饮用水工程暨黄木岗片区优质饮用水示范小区通水,成为水务集团落实深圳市优质饮用水发展规划的又一里程碑。

2019年4月30日,国内首个自来水直饮示范区——深圳自来水直饮盐田示范区建成仪式在盐田区行政文化中心广场举行。这意味着一场水质质量提升战的胜利,探索出“一个中心、两个基础、三个抓手、四个保障”为抓手的盐田直饮模式,在全市甚至全国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自来水直饮“支撑技术包”。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双区驱动”新时代下,被赋予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使命,而优质饮用水供给正是国际化城市的基本标志之一。为全面提升城市供水供给能力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圳水务集团将念兹在兹,为2025年全市实现自来水直饮大胆试、大胆闯。

治水:开创“厂网河一体化”全要素治理模式

得益于改革开放,深圳从一个小渔村成为一个经济、产业和人口大市,城市日益繁华的背后,因空间、资源、环境容量受限,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水污染一度成为深圳最大的环境问题和发展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的时代浪潮席卷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改革最前沿阵地落地生花。为切实提升深圳水环境,让碧水与蓝天共同成为城市亮丽的名片,深圳市政府于2015年出台了《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实施“治水十策”“十大行动”,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水务支撑和保障。

根据市政府“治污保洁”工作要求,深圳水务集团勇挑重担,探治水之理,变治水之制;夯治水之基,优治水之术;强治水之法,传治水文化,让治水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法可用。在建设排污管网,补齐缺失管网、全面进行雨污分流的同时,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参与和承担了“南山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工程”“滨河污水处理厂改建及中水回用工程”等多项治污保洁项目,任务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厂的设施建设、改造,城市污水管网系统设施的配套、完善等,以实现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此外,积极探索创新专业排水管理进小区,对小区排水管渠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管理,真正解决治水最后一公里问题。

2018年,承继着特区对水的希冀,深圳水务集团承担了深圳河流域的治理。深圳河以城命名,蜿蜒穿梭于城市,古时因河水清亮而得名“明溪”。1980年前,深圳河畔居民可在河中洗衣洗菜、捕鱼捉虾,而随着特区高速发展,流域内人口和产业不断增多,深圳河一度成为“排污沟”,显现出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的紧张矛盾。为了彻底恢复深圳河往日生机,深圳水务集团开创“厂网河一体化”全要素治理模式,形成了“一中心、两张图、三系统、五举措”的治理样本,把流域作为整体单元,打破以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分散治理”的弊端。2018年12月下旬,深圳河河口断面考核传来捷报,以氨氮、总磷、COD远低于地表V类水的标准,顺利通过国考,为1982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好水平。

从水里到岸上,从河流到管网,从治理到修复,水污染治理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顽强掘进,也需要用绣花的功夫。越是艰难,深圳水务集团行进的步伐越为铿锵,不忘治水初心,用热情和坚守回馈特区这片土地。

改革:与特区同频共振一路向前奔涌

深圳是一座因改革而生的城市,经济特区的“特”就体现在“创新”上。扎根于深圳这一方沃土,深圳水务集团专注争先,以枝繁叶茂的企业姿态屹立成长。

1994年12月14日,深圳自来水公司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8家自来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单位之一;1996年5月14日,改制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更名为深圳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底,供排水一体化经营的深圳水务集团成立,首开“供排水一体化”运营先河,为国家供排水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为激发企业活力,通过国际招标、招募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历时7个月,经过30多轮谈判,2003年12月22日,深圳水务集团成功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威立雅水务及其合作伙伴首创股份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成为深圳五家大型国有企业国际招标改革中的成功案例,开创了国有水务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的新模式,从此踏上了做强做大的新征程。

2004年9月23日,合资后的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逐步全面整合深圳水务市场,稳健推进“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形成了市、区、民、企多方共赢的格局。这次改革为水务产业城乡统筹、水务资产城乡重组、水务资源优化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深圳水务集团供水规模也跃居全国首位。

扎实做好深圳本地的供排水工作的同时,深圳水务集团积极响应市国资“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异地水务市场,展开全国化水务扩展蓝图。2003年1月3日,深圳水务集团出资7000万元控股焦作市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独家经营规划区内城市供水和供水设施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管网长度由364公里延长至1012公里,服务终端用户2.2万户增加至29.3万余户,日供水能力由19.2万吨增加到53.5万吨,被国家住建部、河南省政府誉为“焦作模式”。

2005年4月19日,作为集团对外投资的专业平台的深圳市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当年即实现常州、池州、珠江、九江四个项目公司的投资运营。此后,“深水”品牌日益加快了扩展的步伐,从改革开放的深圳到富庶的江南再到中原大地,从婉约的珠江到浩荡的长江再到奔腾的黄河,迄今已在全国7省18个地级市25个区县投资运营环境水务项目36个,为近1000万人提供优质服务。2020年4月17日,深圳市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深圳市环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深圳水务集团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纵观深圳水务集团伴随特区成长、跨越式发展的四十年,无一不是改革、创新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圳水务集团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与特区同频共振,一路向前奔涌!

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记者 方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