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海绵城市建设“七全”模式结硕果 荣获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绩效评价全国第一名
读特记者 方胜
2020-07-16 20:01

记者从深圳市水务局获悉,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此前联合组织开展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中,我市从北京、上海等同批14个城市中脱颖而出,取得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将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1.2亿元。

深圳市自2016年4月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化、标准化、常态化、社会化”为原则,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逐步形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七全”模式。住建部高度认可深圳做法,在内部期刊《调查与研究》中刊登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机制体制框架          

一是全部门政府引领。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责任。不仅需要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政府上下要转变思想理念,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不是工程,而是城市发展新方式,而且还需建立工作机制,破解部门条块分割难题。近年来,全市以实施方案为纲领,明确各部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职责,动员各部门主动作为,结合自身职能细化编制各自工作方案。分年度面向政府各部门制定任务分工累计526项,切实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融入到政府部门各项日常工作中,形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是全覆盖规划指引。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多样、建设条件差异大的情况,我市加强顶层设计,重视规划体系的融合建构。谋划了“市、区、重点片区”三级共计26项海绵城市规划并修订地方规划编制标准,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成果纳入“多规合一”平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示范市规划等10项规划,建立健全完备的规划体系。。

三是全视角技术支撑。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标准支撑才能将海绵城市要求楔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做到久久为功。我市适时总结经验,结合工程建设各阶段特点及各行业需求,制定或修订了34部地方标准、指南及要点,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

四是全方位项目管控。城市建设行为复杂,需要刚柔并举,因地施策,在营造公平公正一流营商环境的同时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落地。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明确要求,不搞指标盲目“一刀切”。新建项目严格以目标为导向;存量改造类项目结合问题细化技术措施,弹性管控;特殊项目,如应急项目、特殊地质区域项目、特殊污染源地区等,由市海绵办联合八家行业主管部门结合本部门项目特点细化出台源头管控豁免清单,鼓励项目因地制宜实施。二是将海绵城市审批关键环节纳入“深圳90”改革,在不新增管控环节的基础上,实现对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全过程管控。将海绵城市管控要求量化到地块,纳入“多规合一”平台,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充分引导建设项目各参与方严格执行海绵城市规划管控指标、相关标准规范,委托第三方对建设项目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验收、运维管理等各环节进行抽查核查,对于“不守规矩”者纳入诚信体系进行处理,建立完善了从规划、设计、建设到监测、验收的全生命周期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实现了对2700余项建设项目落实海绵城市要求的全过程监管。

五是全社会广泛参与。出台了财政资金奖励政策,持续发动非政府组织参与,向31个项目颁发奖励资金1627万元,激发了全社会共建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情。与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签订了海绵城市建设框架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发动作用;与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协会持续联合开展海绵科普教育活动,形成了常态化的公众宣传教育模式,目前已走进千余所学校、社区。让海绵城市走进市民生产和生活,真正为民所需、为民所用,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生命力。

六是全市域以点带面。以光明区凤凰城国家试点为先机,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将试点区域建设项目“+海绵”理念、城中村海绵城市改造等经验成功向全市推广,带动包含前海合作区、坝光片区等27个重点区域在内的全市域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已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实施态势。“点”上,本着应做尽做的原则,除豁免清单外的项目全部施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700余个入库管理;“线”上,以河道综合整治、道路建设为依托,提升周边区域整体品质;“面”上,在全市梳理出来的43个汇水片区基础上系统化推进,力促从项目达标到片区达标。

七是全维度布局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治水、治城深度融合,划定河道蓝线236.84平方公里,159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黑,463个城市内涝点全部消除,超过20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品质提升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对各地部署的海绵城市建设近期建设目标。目前全市已涌现出一大批海绵城市典范项目,如香蜜公园、万科云城、大沙河走廊、万丈坡保障房等,实现了“海绵”功能与景观休闲功能的高度融合,深受市民喜爱和好评。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平台,深圳正在着力打造“区域卓越、全球领先”的海绵城市,不断探索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展望未来,深圳将在海绵城市建设“先行先试,逐步深化”的探索过程中,一面脚踏实地,一面未雨绸缪,不断挖掘着未来新的着力点,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自觉,从点线项目转向片区流域,从单维独立转向立体联通,从碎片技术转向系统集成,从传统管理转向智慧海绵,最终建成高密度超大型海绵城市范本,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国家部署的2030年全市建成区80%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宏伟目标。

【读特新闻+】          


专家声音

深圳在国内最早形成低影响开发方面技术文件            

贾海峰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城市径流控制与河流修复研究中心主任)            

在十多年前,虽然那时候还没有专门海绵城市这种说法,深圳市就开始并持续借鉴美国的理念和技术,邀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余啸雷教授等众多国际专家交流探讨,在城市低影响开发(最初称低冲击开发)LID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还在国内最早形成了一些低影响开发方面的技术文件。尤其是2016年正式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后,在海绵城市实践方面的成绩斐然,还专门面向深圳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和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应用性基础研究课题,有力支撑了深圳海绵城市全域系统推广,也为全国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模式。

深圳不等不靠勇于探索开创系统治水思路            

谢映霞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秘书长)          

海绵城市是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提出之始,很多城市面临着不知道怎么建的问题,深圳也不例外。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但深圳市建设海绵城市的脚步始终没有停过,他们没有等,没有看,而是特别努力的去学习、勤思考,上上下下齐动员,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从规划编制、机制建立、标准导则出台、工程示范建设等多个纬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最终,深圳市创出一条系统治水的思路,结合黑臭水体整治,实施全过程控制。从雨污水源头做起,源头削减、正本清源、雨污分流、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实现水体长制久清,把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老旧小区改造、新区建设、景观设计等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使海绵城市建设有声有色,充分体现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先锋城市的特点和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城市品质。

【亮点工程】              

 综合整治类项目:   天健花园海绵化改造景观提升项目                              

天健花园位于福田区,项目1998年竣工,使用年限已超20年,由17栋住宅及一座会所组成。为全面提升本小区景观环境,增强小区观赏性及舒适性,2019年自发开展了海绵化改造景观提升工程,全面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在原场地竖向、生境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对庭院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打造旱溪小桥、叠瀑、乐泉、儿童游乐区等多趣味景观,赋予庭院“雨水”自然积存、滞、蓄、净化功能,将小区改造为舒适宜居的“海绵”花园示范小区。

天健花园海绵化改造项目效果                

水务类项目:大沙河生态长廊项目                

大沙河发源于羊台山,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流域面积99.69km2,干流长13.7km,大沙河生态长廊占地贯穿整个南山区南北,是南山区及至深圳市中心城区的一条重要的空间联系轴,是连接羊台山、塘朗山和滨海休闲带的绿色走廊。大沙河生态长廊以共同构建自净自蓄、泄蓄得当、排用结合的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为目的,系统化治理,与其他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和措施统筹衔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务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水务与海绵双融合,是功能、景观、市民需求高度融合的典范项目。

大沙河生态长廊项目建成实景图:雨水花园                

公园绿地类项目:香蜜公园项目              

香蜜公园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总面积0.42平方公里,是深圳市中心最后一个大规模建设的公园,是一个城市中心的市民公园。公园自然水系面积达2.8万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有33.6万平方米,绿地率高达81.2%。香蜜公园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均贯彻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海绵城市生态化技术提高了对场地雨水径流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等功能。特别是,通过全园起伏的微地形将地表径流和雨洪引导疏排至花香湖和花蜜湖,很好的实现了雨水资源的汇集利用,同时也起到调蓄和滞洪的作用。

香蜜公园海绵建设实景                

建筑与小区类项目:万科云城项目                

万科云城位于南山区留仙洞片区,项目属于高强度、高密度开发的建筑与小区。项目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分6期开发,总用地面积为39.40万m2。。北绿廊相关多个地块结合采石坑地形进行立体绿化设计,绿色屋顶正投影占场地比例70%。与人互动较多,人群流量较大的重要景观节点,采用屋顶花园的形式;与人互动较少,但可形成大面积的视觉景观,采用屋顶绿化的形式,种植简单易维护的丰富多样的绿化植物;部分屋面既无人的互动,视野难以到达,其主要作用为削减雨水径流,降低屋面温度,种植施工简单,易维护的绿色草毯。

万科云城项目建成实景图                

道路类项目:茶林路市政工程项目                

茶林路位于光明区东坑水流域中上游片区,北起光侨路,南至凤兴路,长约1.88km,属城市次干道,红线宽度为40m。道路践行了绿色市政交通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对其进行改造,道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了透水铺装,2-2.75m宽机非隔离带全部设置为生物滞留带,滞留净化道路车行道雨水。项目建成后雨水排水通道全面贯通,道路排水能力提升至5年一遇。通过多次监测结果表明,该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0%以上,减轻了周边管网暴雨传输负荷,有效地削减了路面径流污染。

茶林路项目建成实景图:生物滞留带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方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