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万彪:从劳务工到啤酒行业专家,见证茅洲河的华丽转身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文 耿超逸/图、视频
2021-09-03 12:43

1998年,侯万彪大专毕业、坐上南下的火车来到深圳时,他没有想到,这里会成为他第二故乡。

在这片南海之滨的热土,他从生产线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一步一个脚印,晋升为公司总经理助理,考取了深圳大学的研究生,被母校聘为特聘教授,成长为啤酒酿造和企业管理专家。

钻研进取一步步成长为业内专家

爱学习、肯钻研,是同事们眼里侯万彪最大的特点。

1998年,侯万彪从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啤酒专业高校——武汉中德啤酒学院(原武汉高等啤酒技术专科学校)啤酒酿造专业大专毕业后,来到了深圳青岛啤酒朝日有限公司酿造部做操作工。这是中国第一家整体生产纯生的啤酒厂。生产线24小时不停,操作工负责设备操作、过程控制、现场巡检、设备保养、辅料添加等,需要四班三倒,非常辛苦。侯万彪很珍惜这份对口的工作,表现突出,不到两年就提拔为工段长。

2000年,侯万彪得到了全厂基层员工中唯一一个前往德国杜门斯酿造学院学习的机会。这是他第一次出国,感觉一切都很新鲜,时间不够用,眼睛也不够用。德国是世界最著名的啤酒大国。当时,青啤朝日厂已经拥有国内一流的自动化水平,全套设备从德国进口。但在德国的啤酒厂,2名值班员可以同时操作8台电脑,自动化程度非常高,而国内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有朝一日,我们中国的啤酒厂也会一样先进!”侯万彪一边暗暗对自己说,一边如饥似渴地记录每一个学习的细节。回国时,他带去的大笔记本已经写满了。

2002年,侯万彪调任发酵过滤工段长,正赶上过滤机刚刚更换了滤芯。过去平均单次过滤量可以达到400-500千升,但是在更换滤芯后一直维持在300多千升。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过彻底排查,发现问题集中在过滤配方和操作过程上。侯万彪经过3个多月的尝试、前后更换了十几个配方,并改善操作细节,终于将平均单次过滤量稳定到600千升以上,当年便创效1200多万元。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侯万彪被宝安区授予“优秀劳务工”称号。

2008年,侯万彪从品管部调任包装部负责人,管理的员工从20多人一下子提升到200多人,他明显感到知识结构的不足。在公司的支持下,他考取了深圳大学管理学院MBA,利用周末时间提升自我。他还相继获得六西格玛黄带资格,考取了深圳市“市长质量奖”评审员、国家二级酿酒师、食品协会国家级品酒师、啤酒协会国家三级品酒师、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资格,晋升为公司总经理助理,并被母校聘任为客座教授,从一线劳务工成长为啤酒行业专家。

茅洲河新生带动啤酒厂开展工业旅游

在青岛啤酒的发源地——青岛市登州路56号,建于100多年前的老厂房被改造成青岛啤酒博物馆。这座已经成为青岛热门“打卡地”的啤酒博物馆,将百年青啤发展历程、青啤酿造工艺与现代化生产作业区相结合,被誉为“中国工业旅游旗帜”。

“我们深圳厂也应该建这样一座啤酒博物馆!”几年前,从青岛本部调任深圳公司任总经理的王吉尧刚上任,就这样提议。

大家的心里,也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可先天的不足一直摆在面前——厂区北门不足200米,就是广东一度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只要刮偏北风,茅洲河浓浓的异味就漂过来。“平时下班,谁也不会往河的方向走。这又怎么建博物馆,怎么开展工业旅游呢?”侯万彪回忆说。

2015年底,深圳开始以空前力度推进茅洲河流域污染整治,这条“墨汁河”逐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博物馆的梦想也迎来了实现的机会。

有一次,大家到河对岸的养老院做志愿服务,坐在车上突然发现茅洲河好像变清了。侯万彪小心地把车窗打开一条缝。“过去20年弥漫的臭味消失了,真不敢相信!”

此后,侯万彪经常往河边走一走,把茅洲河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2019年,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建设项目(宝安段)2.1公里示范段工程建成,水务部门特别在啤酒厂北侧建设了“啤酒花园”景观节点,设置了林间栈道、啤酒平台等休闲活动空间。

就在今年5月,“啤酒花园”正式开放了,除了常规罐装、瓶装啤酒,这里还可以喝到难得一见的原浆啤酒。每天傍晚开始营业后,游客便络绎不绝,成为茅洲河畔的一道靓丽风景。

“茅洲河越来越美了,现在‘啤酒花园’和我们的工业旅游线路连成一片。”侯万彪憧憬地说:“我们还计划在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丰富啤酒元素,有朝一日在茅洲河河畔打造属于深圳人自己的啤酒节!”

(原标题《侯万彪:从劳务工到啤酒行业专家,见证茅洲河的华丽转身》)

编辑 编辑-张玉洁(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文 耿超逸/图、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