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清退特色小镇,不能留下一地鸡毛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2021-10-13 22:58

项目盲目上马,规划好高骛远,模式生搬硬套,发展缺乏后劲,这几年,一些地方错误执行政策,一哄而上建设“特色小镇”,劳民伤财、破坏生态,留下一地鸡毛,甚至酿出系统性风险。

为纠正特色小镇培育过程中的偏差,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日前印发《关于印发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的通知》,划出“红线”,设置“门槛”,严肃多项底线原则。根据通知精神,将有一批名不副实的“特色小镇”陆续淘汰清退,失去财政支持。

特色小镇之所以称特色,关键在小而精、少而精。唯有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才能打造出精彩样本。政策纠偏,明确标准,排除掉“假货”的挤占效应,把宝贵资源投入到真项目的建设中来,特色小镇会更加出彩。形成退出机制,对特色小镇发展进行常态化监督,持续开展评估督导、优胜劣汰,也能督促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激发其进取活力。

当然,那些走了歪路而成为“问题小镇”的项目,也不该“一退了之”,眼不见心不烦。相关地方和部门要及时止损,更得重视收拾“烂摊子”。把这些小镇“踢出”特色之列同时,也要将它们发展遇到的问题列入解决清单。解决好“问题小镇”难题,振兴当地经济,乃至实现“反转”,帮助这些小镇重回特色行列,才是政策的初衷所在。

“问题小镇”情况各不相同,需要精准施策,实行“一镇一策”。

针对借特色小镇之名,挂羊头卖狗肉进行地产开发、商业开发而新建的所谓“特色小镇”,要严肃调查处理开发过程中骗取资金的情况,争取追回政策优惠,并顺藤摸瓜挖出贪污腐败线索,惩处失职渎职责任人。当然,这不是要“一棒子打死”,对于那些主打商业地产开发,但已成规模、运作良好且确实为当地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小镇,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标准,先允许特例存在,防止纠偏造成居民损失。在停止或减少政策支持后,根据相关方意愿,对照标准提出整改要求,增强这类小镇的公益性质,完善其“特色”功能,实现转型升级。

还有的特色小镇没能发展起来,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是因为内生动力不足,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这种情况在偏远、农村地区较为多见。有关部门宜会同专家学者,帮助地区重新审视小镇区域发展规划,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客观条件不适合的地区,该放弃追逐“特色”就果断“断舍离”。确有特色和基础的地区,可结合乡村振兴等政策,引入外部力量,助力进行产业帮扶、智力帮扶等,进一步挖掘地方发展潜能。

处理“问题小镇”遗留问题,还要拿出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一些“问题小镇”问题着实不小,有些还是十分敏感的“未爆弹”,处置不当会造成严重“次生灾害”,应当引起当地、各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足够重视。比如,有地方不计成本、不加节制地造镇,政府财力空虚甚至债台高筑。处理这些小镇,特别要防止小镇项目崩溃影响民生,扰乱金融秩序。还有的小镇已经造成了生态破坏,或是侵占了农业用地,难以恢复的,就要坚决严肃追责。在落实“谁破坏谁修复”原则的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充分做好恢复生态、土地的相关工作,尽力促成恢复原貌,还百姓美好自然风貌。

小镇虽小,但与百姓生活最近。尤其是我们这个脱离农业社会不久的国家,家家户户几乎都与小镇有着或近或远的情感连接。不论是不是特色小镇,政府都应着力破解小镇发展难题,振兴基层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原标题《特评:清退特色小镇,不能留下一地鸡毛》)

编辑 编辑-黄力雯(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特区报-王雯,新闻网-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