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谈 | 幼儿园成小区“标配”,“幼有善育”更有底气
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2019-10-14 21:33

今后,幼儿园将成深圳住宅小区“标配”,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小区要补建改建!近日,深圳市政府公报正式公布了《深圳市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对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进行规划与规范。《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9月底前,全市小区配套幼儿园将全部变成公办园或普惠园。

幼儿园为何要成小区“标配”?

全面二孩时代,如何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全社会都高度关注。

小区配套幼儿园,是城镇小区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教育资源,是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渠道,是满足人民群众就近入园需求的重要保障。《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有强制性要求,同时对幼儿园用地位置、面积和布局等均有明确规定。

早在201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规定城镇小区要根据居住区规划和人口规模配套建设幼儿园,并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政府统筹安排,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201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并明确要求对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办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治理。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全面摸排、分类整改,集中解决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不到位与不普惠的问题。可见,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治理,是一项不得不为的硬任务。

小区配套幼儿园到底如何规划建设?“深圳版”治理方案给出了具体路径。《实施方案》明确,由商品住宅开发建设单位建设的小区配套幼儿园,须与商品住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使用;已建成住宅小区,但没有规划配套幼儿园或规划不足的,相关区政府应根据学位需求,通过补建、改建或就近新建,以及置换、购置、租赁等方式予以解决;对于历史形成的一定区域内配套幼儿园短缺的零星住宅小区(如城中村等),同样应通过规划新建、租赁改造等方式限期予以解决;如未按要求建设小区配套幼儿园,将面临惩罚。

“幼有善育”是先行示范的重要内容

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率先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关键一环。

作为一座快速发展起来的超大型城市,深圳的历史太短、发展太快,短板也多,在民生领域,特别是教育和医疗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目前,深圳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是民生领域的短板,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办学结构不合理,行业吸引力不足,优质发展后劲不足;政府投入规模较小,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有待健全;保教队伍待遇、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流动性、流失率较高。

与此同时,2012年至2017年,深圳的新生儿数量连续6年超20万,按每平方公里面积计算新生儿出生数居全国第一;深圳2018年幼儿园人数达到52.42万人,全国排名第一,并且每年新增入园人数近3万人;特别是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和全面二孩政策的激励,深圳学前教育资源愈发紧张,幼儿园学位连连预警。

可见,目前深圳学前教育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

学前教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深圳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给出有力回应,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瞄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目标,一项项找差距补短板。

主动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发展需要,着眼扩大总量、调整结构、健全机制、提升质量与公益普惠,深入推进学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圳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当前,深圳市政府正在加大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与保障力度。2018年深圳学前教育投入不到30亿元,今年投入超过7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100亿元。理念上的进步,行动上的强化,投入上的加大,将为深圳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

大力建设公办园和普惠园

“公办园量少难进,民办园参差不齐”,是当下困扰许多家长的一个难题。

在深圳的学前教育格局中,民办园占主导。根据今年5月的数据显示,深圳共有各类幼儿园1771所,而公办园一共只有68所,占比仅为3.8%。而截至2018年,北京公办园占比63%,上海占比62%,广州占比30%。对比之下可以发现,深圳的公办园确实太少了。

当然,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履行对学前教育的支持职责,而不只是“单打独斗”建公办园。教育部学前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建议,建设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应当让大部分幼儿能够就近在家门口、交差不多的费用、进差不多质量的普惠园,享受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有质量,是民众对幼儿园的主流需求,公办园能满足,政府支持的普惠性民办园同样也能满足。

大力建设公办园和普惠园,不仅有助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也有利于学前教育优质发展。今年5月召开的深圳学前教育工作推进会透露,到2020年,深圳幼儿园总量预计达到1967所,其中公办园和普惠园占比达到80%以上,公办园约984所,在园儿童占比达到50%左右;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约590所,占比30%以上。如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实现公办园和普惠园的数量与占比跃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与治理,成为破题的关键所在。

《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后,应当由教育行政部门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

《实施方案》积极响应,提出到2020年9月底前,将非国有(含集体所有)产权的小区配套幼儿园转为普惠园;将自用国企产权小区配套民办园转为公办园;将承办合同(协议)未到期的政府产权小区配套幼儿园转为普惠园,并在2020年底前完成产权移交等工作。同时,从2019年起,已落实建设用地、尚未明确建设主体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原则上由相关区政府投资建设。

对于民办园来说,如何适应“身份”转换,在商业利益与社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随之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民办园改成普惠园之后,虽然政府补贴会增加,但是收费标准会降低,加之收费兴趣班全部被取消,可能整体收入会减少,甚至无法平抑经营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家长则普遍担心,民办园转为普惠园后,因压缩成本而降低质量。

其实,所有幼儿园,不管公办民办,都要提供安全的、有质量的教育。普惠园不仅要在价格上有最高设限,也要在办学质量、办学条件、保教水平、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上有底线要求。当前,北京为全面构建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正逐步推进公办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质量标准统一、价格标准统一、补助标准统一、教师待遇统一”,值得深圳学习借鉴。

从“一位难求”到“家门口的放心园”,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是深圳的目标追求。而当无数的年轻父母解除了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地去打拼奋斗、干事创业,深圳也将更有活力和竞争力。

见习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