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严禁宣传炒作“高考状元”,边界在哪?
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2019-06-25 09:19

近日,全国各地普遍出现高温天气,比天气更热的是各地高考陆续放榜以及公布分数线的消息。一批“高考状元”新鲜“出炉”!

和“状元”的姓名、就读学校、分数一起走红的,是“状元”的故事。

今年湖北省高考理科第一名常书杰,钟祥一中考生,总分712,2015年曾以690分获得理科钟祥市第1名,湖北省第8名,考入北京大学,大三时被北大劝退。

广西南宁二中高三(6)班学生杨晨煜,在高考中取得理科总分730分,为恢复高考以来广西理科最高分数。

随着2019年上海高考成绩6月23日放榜,已淡出人们视线2年有余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武亦姝再度引起热议——这名00后“诗词才女”在今年高考中考出613分(满分660分),将进入清华大学新雅学院就读。

河北衡水中学再次摘取全省文理科状元、四川出现“双胞胎兄弟学霸”和“双胞胎姐妹花学霸”、浙江“高考状元”徐嘉骜父亲的朋友圈火遍家长群……

“高考状元”的宣传在升温。

另一方面,教育部多年前就曾经发文通知严禁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2018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不宣传炒作所谓“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2018年5月8日,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再次强调,严禁炒作“状元”“升学率”,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今年5月6日召开的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今年5月下旬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严格规范大中小学招生秩序的紧急通知》,重申了严禁教育行政部门、初高中学校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或公布中高考成绩排名等要求。

严禁宣传炒作“高考状元”,边界在哪里?

适度宣传高分考生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

在高考录取率为90%左右的今天,高考很难再说是一座“独木桥”,但排名靠前的重点、一本大学仍然是“一位难求”。有的人能一次性考上重点大学、一本院校,有的人却需要再用一年复读,有的人多次冲刺仍然败北。每年每个省市区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考生参加考试,考试结果会出现“高一分,甩千人”的情况,竞争十分激烈。凡事一旦有了竞争,就带来了张力和活力,就容易扣人心弦。运动场上如果不计比分、不决胜负、不奖励优胜,把锦标赛变成纯粹的健身活动,那还有多大的看头?

高考成绩的看头,正源于竞争的激烈。那些高分考生是怎么取得好成绩的?尽管取得好成绩只是阶段性胜利,但人们也想知道凭什么是这些“状元”“学霸”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了解“状元”“学霸”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家庭环境、学校教育,能够帮助未来的高考考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升高考成绩。

对高分考生作适当的宣传,一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二是能够切实帮助未来的高考考生。

素质教育不是不谈成绩

严禁宣传炒作“高考状元”,本意是为了防止强化应试之风、使教育过于功利。在推进素质教育即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的进程中,以“题海战术”“满堂灌”等为特征、以高考成绩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的确应当摒弃。

但是,摒弃应试教育模式,不代表不需要看重成绩。

白岩松曾这么评价高考:“恢复高考的意义是什么?其实恢复的不是高考,恢复的是多少代中国人的公平、尊严、梦想等等。”“没有高考的话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6月24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有人吐槽的高考,却让全世界都羡慕不已!》,文中说道:“而在中国,分数才是硬道理。”

素质教育,不能忽略分数。现在,国内不少城市的高中“名校”,每年都会出现一大批既有广泛兴趣、多种才艺又能在高考中考出高分的学生,可见,素质教育和“状元”“学霸”绝不是对立关系。

相反,在平时的学习中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识,本来也应是素质教育应当涵盖的一种素质。而这种素质,在高考中的客观表现就是较好的成绩。

盯着分数去、围着分数转的教育模式固然不可取,但施行素质教育模式的学校不能让学生在学业上“放羊”。让学生全面发展,也应当力争不让学生在学业上感到困难。

“打小算盘”的宣传和炒作当止

现在,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的主体范围在拓展,一些高中学校自办的微信公众号、网站也学会了自我宣传。每年高考一放榜,各个学校的喜讯就立即在网上开始 “广播”。比不过高分考生数量就比一本上线率,比不过一本上线率就比本科上线率,反正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宣传,如果“状元”落在自家,那更是要大书特书一番,除了网上宣传还要在校园挂起庆贺的横幅,这些做法无疑还是为了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为了学校能够获得更多的各方面资源。

一些培训机构也会趁机宣传某某“学霸”或“状元”,曾在自家机构接受培训,以此“说服”更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本机构来学习,这种宣传和炒作更是赤裸裸的利益驱动。

有些本来和“高考状元”八竿子打不着的商家,比如房地产商、酒楼,也会通过赠送房产、免费提供喜宴等五花八门的招数和“状元”搭上关系,表面上当然说是尊重人才,内心里算的都是“生意经”。

以上种种现象,把“状元”当作抬高自己、装裱门面的工具,是对“状元”的过度消费,也是对分数的过分强调,应当得到禁止。但有必要说明的是,如果一个学校出了“状元”“学霸”,有媒体前来采访报道,这并不属于自我炒作,不宜一概禁止。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