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到城市群
王军辉
2019-06-25 08:54

提要:

城市不仅仅是一组地域相近的独立城市,而是城市群内部发生经济活动时的净收益要大于与外部城市发生经济活动时的净收益。因贸易成本的存在,城市群的首要特征是群内城市地理位置彼此接近。

城市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聚集会带来专业化分工、设施共享和知识外溢的好处。雅克布斯认为城市中的多样化会鼓励创新。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则认为消费中的货币外部性和贸易成本会鼓励人口和产业聚集,并形成路径依赖。这些构成了城市出现的经济基础。亨德森则认为,由于聚集同时会带来负面效应,如通勤和地租等,会出现城市规模的不经济。边际城市规模经济和边际城市不经济相等时,将会在理论上界定一个城市发展的最优规模。但一个问题还要探讨,在一个局部地域范围内为何会有城市群?

城市群的定义非常困难。城市不仅仅是一组地域相近的独立城市,而是城市群内部发生经济活动时的净收益要大于与外部城市发生经济活动时的净收益。因贸易成本的存在,城市群的首要特征是群内城市地理位置彼此接近。

如果仅仅是一组城市地理相近,但其内部交易时并不足以形成对与外部交易时的明显优势,其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不会带来群内正的外部性,我们只能将其认为是一群独立的城市。

我们从一个单一的城市出发。亨德森曾经建立一个模型,分析城市规模扩张会带来通勤和地租等规模不经济,当单中心城市到达其最优规模时,可以建立一个新的城市。但他们并没有讨论新城与在位城市之间的距离问题,也没有讨论新城与在位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动联系。如果在离在位城市的不远处建立一个新城市,那么两个城市就能形成一定形式上的城市群。如果新城与在位城市距离足够远,以至无法发生经济联系,那么这将是两个独立的城市。但如果仅在城市边缘再发展新的城市中心,构成多中心城市,便可进一步把城市规模扩大。此时,双中心城市内部,经济主体之间的距离显然会低于城市之间,也即贸易成本更低。因此,城市群在群内城市之间的内部交易时的距离优势不复存在。所以,为何还是会出现城市群?

我们再从两个独立的城市(A和B)出发。城市A和城市B之间地理相对接近,相互之间的城市距离小于与其它城市的距离,但最初两者并没有密切的经济联系,两城市之间经济活动带来的好处并不会明显高于与其它城市发生经济活动带来的好处。因此,我们只能称其为一组城市,而不能称之为城市群。

假如因为一个突然的事件发生,比如A城市突然接收了大量资本和人口,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即使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城市治理能力大幅提升,仍然无法抵消同时急速上升的通勤成本和房屋租金,城市人口规模超过了其最优规模,有必要分流一部分产业和人口。

分流方案有几个备选:方案一,在城市边缘地带再建一个新城区C,与A城紧密相连;方案二,在城市不远处建一个新城D,但与A城相隔一段距离;方案三,把产业和人口分流到B城。

前面已经讨论过,方案一将优于方案二。我们主要比较方案一与方案三。

方案一与方案三的区别主要在哪里?差别最大的是距离和建新城所需的基础设施投入。方案一中,由于与A城紧密相联,C城与A城的经济活动成本很低,但由于要在空白处建一个新城,将要投入巨额的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二中,由于B城与A城存在一定的距离,故会带来一定的贸易成本,但由于B城是现有的城市,A城分流出来的产业和人口到达B城后,可以利用B城现有的基础设施。如果B城当时的基础设施利用不充分,则可以不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如果B城的基础设施利用充分,则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充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由于基础设施往往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扩张基础设施的成本较低。如B城基础设施扩张成本和与A城贸易成本之和仍然低于规模经济,那么分流到B城仍然是可以考虑的。最先产业和人口分流方案选择方案一还是三,主要根据两者的净收益而定。

假如我们进一步假设A城产业与分流出来的产业密切相关,其生产效率随分流出来的产业的距离而下降。如B城与A城的距离太远,则方案一更优。如果B城与A城的距离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则方案二更优。A城的发展将带动B城的发展。两城联合发展优于两城单独发展。

最终,一组城市走向一个城市群。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 张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