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谈︱谁说深圳没产业空间?做足挖潜提质增效功夫再下判断
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2019-07-22 19:01

7月18日,深圳召开“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工作会议暨土地整备攻坚现场会。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强调,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是市委、市政府部署的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工作,目前已到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保持战略定力,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决打好打赢这场攻坚战。

一、深圳不是没有空间,而是空间挖潜不够

土地空间是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与战略支撑。顺应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人民高品质生活新期待,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优化城市品质和现代化功能,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城市。

其实,早在2016年,深圳就启动了“拓展空间保障发展”十大专项行动。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打出了解决空间提质增效问题的一套“组合拳”,形成了包括土地整备、城市更新、综合整治、违建处置、闲置用地处置等在内的“工具箱”,为国土空间提质增效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深圳通过十大专项行动共盘活土地约40平方公里。正是因为深入挖潜,让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有地可落,深圳才有底气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核动力”。

十大专项行动的实践充分证明,深圳不是没有空间,而是空间挖潜还不够;不是难以为继,而是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深圳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对规模空间整备、资源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品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眼下,十大专项行动容易干的都干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空间提质增效越往后难度越大,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攻坚突破期。但为长远计,深圳还是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进一步挖掘存量用地潜力,坚定不移走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之路,不断强化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人居环境,为未来发展蓄积后劲。

二、只要是好项目,到深圳都有地可落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土地资源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最重要载体。

有人对深圳的产业空间感到担忧和困惑,其实深圳只是没有现成的大片大片等待开发的储备空地,但可以扩容与升级的产业空间还是很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工业区约7200个,平均规模3.6公顷,平均毛容积率1.4,平均建筑层数4层,近90%分布在原特区外;工业区地均营业收入为1.4万元/平方米,其中原特区内为8.2万元/平方米,原特区外为0.9万元/平方米,差距达到9倍;目前全市清查出的已批未建土地达到564宗,面积11.9平方公里;其中出让10年以上未建宗地398宗,面积869公顷。可见,深圳工业用地还存在利用效率低与土地闲置的问题,还有很大的挖潜提质增效余地。

近期,市主要领导在不同场合频频提及深圳的土地空间问题,也传递出同样明确的信号。

7月8日,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伟中在与比亚迪公司座谈时明确指出:“几年前老有人说深圳缺地,只要你符合深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产出效益大,地的要求可以提,政府给你找,深圳有地。”

7月12日,市长陈如桂在深圳市2019年招商引资大会上致辞时回应了大众关切的产业用地问题:“深圳土地面积虽然有限,但产业空间还是有的,只要是好项目都会得到安排。”

7月18日,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土地整备攻坚现场会上重申:“深圳虽然土地面积小一点,但不能说没有空间,只要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的,到深圳都有地可落。深圳的土地空间是给好商、优商、大商,而不是动辄几万人工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他还对深圳以往“先招商再找地”的粗放式做法进行了认真检讨,强调必须把全市土地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产,进行统筹开发科学布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土地综合利用体系。

一句话,只要是好项目,深圳就会千方百计给予空间保障。同时,创新土地利用与供给方式,也有利于深圳吸引更多百亿级、千亿级项目落户深圳,保证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为全方面保障产业空间,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深圳下大力气对全市产业空间进行全面摸底、优化调整,按照集中连片、合理布局的原则,划定270平方公里工业区块线,以严守生态红线的标准严守产业空间底线。2018年,共完成土地整备13平方公里,其中较大面积产业用地整备5.44平方公里,10公顷以上规模产业地块占比近九成,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的空间支撑。

产业用地是具有公共属性的要素资源,低效利用是最大的资源浪费。要对标国际化大都市的空间布局与空间治理,对标国内最高、国际一流的用地绩效,推进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有机衔接,突出有扶有控、有保有压,以结构性、差别化的土地供给,引导空间资源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配置;加大土地利用强度与空间利用效率,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全面提升土地的综合承载容量和经济产出水平,打造更多建设强度高、创新浓度高、经济密度高的产业集聚区。

近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梳理出有潜力的低效用地约300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出六分之一个深圳,若能成功“腾笼换鸟”,可以极大地释放产业发展空间。同时,深圳正在探索“先租后让”土地供应模式,若在约定的租赁期内,企业的各项指标通过履约考核,土地使用权由租赁转为出让。此项创新之举可以帮助甄别、吸引和留住优质产业,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的精准供应,同时减轻企业负担,有助于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精准高效化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困难的问题,种出更多产业“高产田”。

三、国土空间提质增效也要更好回应民生关切

打好打赢国土空间提质增效攻坚战,不仅要为产业发展拓展优质空间,也要牢牢守住城市开发建设刚性约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民生发展需求。

民生与产业并重,在土地空间保障上如何做到平衡?坚持以“绣花”功夫,突出精细化管理,在土地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功夫。

当前,深圳正在着力破解住房供应、学位紧缺、垃圾围城、水体污染等重大民生问题,每一个都要有公共设施配套,也都对土地空间有现实需求。在《关于完善土地供应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深圳在土地有偿出让主流模式之外,恢复了1988年取消的“土地划拨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将行政办公、教育医疗、市政交通等公益性或非盈利性用地纳入政府所有、刚性供应、循环利用范畴,确保公共空间诉求得到更好满足。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伟中特别强调,中小学建设用地、垃圾水务等配套设施必须刚性保障,房地产项目必须提前做好公共服务配套规划,不能出现遇到产业项目争着要、见到环保设施躲着走的情况。

从2019年深圳市土地安排表来看,全市794万平新供应建设用地中,民生类公共设施供应508万平米,占了大头;产业用地131万平米,规模位居第二。突出强调公共利益,有力回应民生关切,充分保障土地空间,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不足的难题就好解决了,人才和保障性住房供应的规模就能加大了,市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才会蹭蹭往上涨。由此角度出发,深圳把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也就不难理解了。

编辑 周梦璇

(作者: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