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深圳志愿军老兵访谈录
读特记者 李晶川 方舟 郑淑仪
2020-10-24 22:11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 "当这首脍炙人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隔多年被志愿军老兵再次唱起,又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战火纷飞的朝鲜半岛。

志愿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留下了无数感人的光辉事迹。10 月 25 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纪念日,深晚记者寻访居住在深圳的志愿军老兵,聆听他们的传奇故事,在他们的讲述中,翻开厚重而令人敬畏的史书,伴随他们一起回到那一段气壮山河的岁月——那是一次奋不顾身的跨越,那是一场舍生忘死的冲锋,那是永远属于他们的荣光、属于我们的仰望。

▲辽宁丹东,鸭绿江断桥。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辽宁丹东,长甸河口断桥。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辽宁丹东鸭绿江浮桥遗址,志愿军入朝雕塑。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辽宁丹东,长甸河口断桥,志愿军参战部队军旗在风中猎猎飘扬。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高德怀:勋章的故事

独立自由纪念章、解放勋章、抗美援朝纪念章 …… 在南山区招商海月花园,志愿军老兵高德怀家里有一面特殊的"展示墙"——墙上整齐排列着由孙女制作的十余张画报,图文并茂地记录着老人军旅生涯获得的勋章。

"你们来啦!" 老人拉着深晚记者的手,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年逾九旬的高德怀依然精神矍铄,举止间仍保留着军人的气质。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他特意换上挂满了军功章和纪念章的军装。一枚枚闪亮的荣誉勋章,是高德怀人生中的难忘注脚。回忆起 70 年前抗美援朝的峥嵘岁月,他感慨万千。

▲高德怀。深圳晚报记者 方舟 摄

幼年从军,转战大江南北

高德怀是山东邹城人。1943 年 12 月,14 岁的高德怀加入八路军邹东第十区中队,成为一名"小八路"。"我 14 岁参军,第一天当兵,第二天就上了战场。"回忆起第一次参加战斗的经历,高德怀仍记忆犹新。

那是在一次伏击日军运输队的行动。敌人还未完全进入伏击圈,小八路高德怀却因紧张扣动了扳机,从而导致战斗提前打响。"枪声一响两边就交上了火,不一会我们的冲锋号响了起来,很快就击溃了敌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老人的双臂激动地挥动起来。

自此以后,高德怀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参加了济南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舟山群岛等著名战役,历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团参谋长、师作战处长等职。

"刚参军时我还是个孩子,只有一支步枪和 6 发子弹,我们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和敌人作斗争,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解放了中国。"老人攥紧了拳头。

亮剑蓝天,志愿军空军打出国威军威

在老人胸前一排排的勋章里,有一枚别致的降落伞造型纪念章尤其醒目。这枚空军跳伞纪念章对高德怀意义非凡,标志着他的战场从充满硝烟的大地,转向了无垠的蓝天。

1950 年,解放舟山群岛后,高德怀被调往新组建的空军 10 师 30 团,成为新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员。在空军第二航校完成为期两年的学习后,担任中朝联合空军司令部轰炸科科长、联合空军指挥所所长,作为一名志愿军空军参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据高德怀回忆,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相比差距极大,尤其空中力量方面的对比更加明显。"第一、二次战役我们几乎没有空中掩护,到第三次战役的时候,才陆续有我们的战机出现在战场上空。"

70 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与美国空军实力对比非常悬殊,可志愿军空军硬是在朝鲜上空让不可一世的美国空军吃尽了苦头。从 1950 年 12 月至 1953 年 7 月,志愿军空军共起飞 2457 批 26491 架次,进行空战 364 次,击落击伤敌机 425 架。年轻的志愿军空军正是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迅速跻身世界一流空军的阵列。

"王海、刘玉堤、张积慧 、李汉 ...... "这位耄耋老人对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的名字如数家珍。"我们只有少量的歼击机,最初志愿军飞行员大都驾驶着老式螺旋桨飞机与敌人的喷气式战机在空中搏杀,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为地面部队争取火力掩护。"说到这里,高老突然放慢了语速,眼眶湿润了。

▲辽宁丹东,眺望朝鲜天空的志愿军空军纪念雕塑。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卸甲垦荒,发挥余热心怀感恩

"军队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成就了现在的我。参军前我还是一个拾柴的农家少年,后来我随部队转战南北,逐渐学习了文化,视野也变得开阔了起来。"高老常常和子女谈及军旅经历对自己人生的改变。

国家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让高老倍感欣慰。" 70 年前我们走出国门,打出了国威。如今看到国家和军队的壮大,让我非常自豪。"时至今日,年逾九旬的高德怀仍心系国家发展,发挥着"余热"。每天通过电视了解国家大事及国防建设的最新进展,成为高老离休后每天的"必修课"。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然坚持在社区为群众进行红色传统教育,"既然已经成为深圳人,就要为深圳的建设出把力。"高老说。

▲在志愿军入朝参战 70 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社区志愿者上门看望高德怀老人。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王时冰:"我有一个遗憾"

深秋的鹏城午后已有了一些凉意,原陆军 42 军 124 师副师长、87 岁的志愿军老兵王时冰身着旧式军装正襟危坐,阵阵袭来的微风将军装的衣角轻轻拂起。王时冰坐在房间正中目视前方,仿佛想让目光穿透岁月,重新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

▲面对镜头,王时冰挺直身板庄重敬礼。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这么多年以来,我心里一直有个遗憾。"王时冰缓缓说道。1950 年 10 月,年仅 17 岁的王时冰随 42 军 124 师师部入朝作战。战前他与师部的两位战友交换了家庭通信地址并约定,如果谁在战场上牺牲,生还的人要写信告知其家人。

不料战友间的约定竟一语成谶,在一次部队转移的过程中,突然遭到美军飞机的超低空扫射轰炸。一位战友当场牺牲,另外一位战友腿被炸断,在运往后方医院途中因失血过多牺牲。"那天下着漫天大雪,我只能在雪地里简单安葬他们。最让我难以释怀的是,两位战友的通信地址也在混乱中遗失,到现在我也没能告诉他们家人他们牺牲的消息。"谈及那段经历,老人突然哽咽了起来。

面对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志愿军将士以血肉之躯与敌军进行着殊死搏斗。42 军作为第一批入朝参战的主力部队,参与了朝鲜战争全部五次战役,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据王老回忆,很多连队 100 多人一同入朝作战,战争结束后只剩下十几张熟悉的面孔,其余大都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

"但也是在那几年,我们的军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短短几年时间,海陆空三军都有了,武器装备也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如果牺牲的战友们能够看到现在我们的国家和军队已经变得日益强大,相信一定可以告慰他们在天之灵。"王老说。

▲王时冰夫妇翻看老照片。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常纪宽:军歌嘹亮忆峥嵘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近日,深晚记者来到深圳市军休二所看望抗美援朝老兵常纪宽,表明来意后,精神矍铄的他便大声唱起了《志愿军战歌》。

"这首歌是我们炮 1 师 26 团五连指导员麻扶摇作词,我们唱起来不仅充满斗志,而且非常自豪!"常纪宽今年 86 岁,江苏扬州人,是原志愿军炮兵第1师 26 团的老兵。

▲常纪宽高唱《志愿军战歌》。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炮兵第 1 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序列里,是名符其实的老大哥,号称"天下第一师",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炮 1 师参加了全部的 5 次战役。老秃山、上甘岭等战斗,威震敌胆。在志愿军首次与美军交手的云山战斗中,炮 1 师的排炮打得美军王牌部队骑一师抬不起头来,又猛又准的炮火让美国人彻底领教了志愿军的厉害。

岁月如烟,它可以淹没生命,却无法淹没历史的记忆。常纪宽说,1951 年大年初一,他和战友驾驶五台车从辽宁海城出发,当天晚上到了安东(丹东),准备第二天过鸭绿江。为了躲避敌人的飞机空袭,减少损失,计划一同行进的五台车后来决定单个行进,"我们 5 点钟过江,7 点第一次遇上美军空袭,由于我们炮兵装备大,目标明显,美军空袭足足打了 40 多分钟。这是我们遇上的第一次空袭,负伤一个人,损失一台车。"

常纪宽老人自豪地讲起了朝鲜战场上曾经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打不垮的三十八(军),赫赫有名的炮 1 师。"面对敌人的疯狂空袭,炮 1 师很快找到了应对之策。"部队晚上行军,美军飞机在空中盘旋,第一圈时扔下照明弹,我们正好借助照明弹的光亮加大油门迅速开进,等美军飞机转回来准备投弹扫射时,我们的车队已经再次躲进夜幕之中。"常纪宽说。

1953 年 7 月 27 日,是朝鲜停战协议签订的日子,常纪宽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形,"在停战协定生效前,我们都躲在防空洞,严防美军在最后时刻空袭报复。停战协定规定的时间一到,大家都开心地跑出来欢呼雀跃、庆祝胜利。当天下午,男女老少手牵着手游行庆祝的情景至今令我感动。"常纪宽回忆说。

尽管战火早已远去,但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仍深刻在老兵们的记忆中。常纪宽至今对停战以后寻找烈士遗骸的事情记忆犹新:"我们带着帆布袋,到各个山口去找,把烈士们的骨灰盒带回祖国,安放在烈士陵园。"

"最近我每天晚上都在看抗美援朝的纪录片,看到很多场景时我都会想,这个地方我到过,那个地方我打过。我们能够幸存下来,还能在深圳养老,要感恩党和国家对我们这些抗美援朝老兵的照顾和关怀。"常纪宽说。

郭云志:距离死神只有 20 公分

一张身着军装的老照片、一本记载着岁月的老相册 ...... 这些普通的物件,因为一段特殊的历史,被 90 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郭云志珍藏多年。

郭云志,黑龙江人,1930 年出生,今年 90 岁,是人民志愿军 47 军 141 师 421 团的通讯班班长,与志愿军爱民模范罗盛教同在一个部队。"他是我们师部侦察队的,是我的战友。"郭云志说。上世纪 80 年代,郭云志从原陆军 42 军 125 师离休,来到深圳市军休一所安享晚年。由于年事已高,老人听力不佳,坐在轮椅上,行动多有不便。郭云志的老伴告诉记者,"我常常和他一起翻翻旧照片,他看到照片回想起他抗美援朝的经历,就会跟我讲以前的事。"

打开相册,一张摄于 2006 年军休一所老兵合影的照片让郭云志感慨道:"军休一所原来那么多抗美援朝的老战友,现在少了一半。" "我是幸运的",说到这里,郭云志有点哽咽,"有一次营长带着我去前线连队,突然头顶轰隆隆飞来两架敌机,开始对着我疯狂扫射,我迅速卧倒躲进掩体,密集的弹雨纷纷打在我的四周,把我的军挎包和干粮袋打得稀烂,头顶前面 20 公分的土都被打得飞了起来,"郭云志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子弹距离自己的位置,"所幸人和挎包里的一张照片完好无损。"

硝烟已散,回忆永存。临别前,记者握住郭老的手,祝福他健康长寿。不料老人突然哽咽失语,随后恸哭流涕。郭云志的老伴告诉记者,老人是回想起了当年那些牺牲的战友:"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不能忘了他们。"

▲郭云志夫妇。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读特记者 李晶川 方舟 郑淑仪)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