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消费扶贫不能搞“一锤子买卖”
读特评论员 庄媛
2020-09-30 02:02
收录于专题:特评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1%的受访者进行过消费扶贫,84.1%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更多地参与消费扶贫。参与消费扶贫,75.5%受访者最看重产品质量。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城市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果盘子”,是精准扶贫的创新举措之一,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的产品,以消费需求来拉动贫困地区的生产能力,既能够直接帮助当地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实现增收脱贫,又有利于以供需良性循环促进产业发展,为贫困地区注入内生发展动力。

近年来,消费扶贫按下“加速键”,各地如火如荼的消费扶贫活动让各类特色产品走出深山,走进千家万户。以购代捐、认养种植、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也让消费扶贫氛围愈加浓厚。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消费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消费者买得实惠又开心,贫困地区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乃“双赢”之举。

要想更加持续、稳定地激发消费扶贫活力,要理性看待消费扶贫的现实不足。目前,在扶贫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以往媒体报道的案例来看,消费扶贫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一些消费扶贫的产品因质量问题引起了购买者的不满,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存在“包销”行为,一些消费扶贫活动缺少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存在质量不过关、价格虚高、过度营销等问题。这其中,既有贫困地区物流条件、发展观念和现代设施等相关条件受限的客观原因,也有部分组织方没有尽到把关、监管责任的原因。但总体都指向于一个事实,消费扶贫仍存在痛点、难点和堵点,亟须打通以实现消费扶贫可持续发展。

本质上,消费扶贫并不是一种救急行为,不能搞“一锤子买卖”。长远来看,要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增强贫困地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抓好产品质量是根本,正如调查显示,产品质量永远是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基础,既要加快当地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要对接市场需求,满足消费中日益呈现的品质化、个性化趋势;打通流通“瓶颈”是关键,要完善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等硬件,让信息流、物流、商流畅通起来,解决产供销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多措并举搭建消费市场和贫困地区的供销桥梁;健全政策法律体系是保障,既要紧紧依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又要千方百计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 加强对扶贫产品的监管,规范市场运作,保障良好的消费体验。在完善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对贫困户生产、营销技能培训,培养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充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以消费市场倒逼农村地区调整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真正形成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9月,首届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启动,推出了包括消费扶贫专柜专项推进活动在内的五个专项活动,标志着消费扶贫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希望随着相关制度更加完善、成熟,贫困地区和社会各界齐头并进、协同发力,推进消费扶贫行稳致远,引领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参与消费扶贫行动的新潮流、新风尚,拉动贫困地区扶贫产品消费,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编辑 李怡天

(作者:读特评论员 庄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