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专题协商建言深圳智慧城市建设 政府数据率先上链打造“可信深圳”
读特记者 周元春/文
2020-09-28 08:28

近年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深圳如何以大数据推动城市精细化智慧化治理为重点,全面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9月25日,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委员、专家们就此积极建言。

展望:

到2025年,深圳城市精细化智慧化治理水平居于全球前列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总经理张晓春代表市政协课题组发言时表示,经过多年建设,深圳构建了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形成了基本完备的数字产业链,具备进一步围绕数据提升治理水平的条件,有望率先实现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城市治理。

但课题组调研发现,结合深圳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各部门调研现状,深圳城市治理主要面临一些挑战,包括顶层设计体系难以满足新时期发展要求;城市数据底座建设、运营模式有待完善;城市智能治理数据创新应用能力待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专业化支撑能力待提高;城市治理新模式创新集成示范探索不足的挑战。

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现场。 读特记者 吴铠峰 摄

“按照先行示范区分阶段的发展目标要求,深圳在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更前瞻性制定符合全球标杆城市定位的战略新目标。抢抓‘双区’驱动战略机遇,以数据驱动城市治理引领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数字时代新特区,形成全球城市精细化智慧化治理典范,为国家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圳样板。 ”张晓春说。

同时,课题组为“智慧深圳”的发展提出了两个阶段性目标:

到2025年,在“十四五”期末形成数据驱动的城市治理体系,完善数据要素法制化和市场化配置,打造数字融合创新环境,全面推动政府业务改革、流程重构、科学决策,形成政企合作生态圈,构建有品质有温度的城市服务,城市精细化智慧化治理水平居于全球前列;

到2035年,全面形成主动、高效、精准的城市治理格局,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家园、数字政府、数字企业,创建触手可及、随想而至的智慧城市服务体验,形成全球城市治理典范。

将大数据支撑重大决策纳入法定程序

张晓春表示,调研发现,目前深圳公共决策的智能程度尚浅,大部分公共决策实质上仍是依靠业务专家的知识、经验、直觉做出的,数据分析工具、数据模型等科学精准决策手段运用较少。

“利用大数据的推演进行决策,可以节约城市资源。”张晓春说,通过分析细分行业的资源需求,强化数据推演能力,根据各部门的业务需求建设基础模型,通过实时推演,在空间和时间维度实现城市资源的动态精准调配,可主动预测未来城市短板并制定对策。如,通过预测未来学位和医疗床位的缺口提前规划建设学校和医院设施。

张晓春建议,将大数据支撑重大决策纳入法定程序。“建议加强跨行业、跨领域数据融合,建立通用大数据分析平台,提升数据推演与城市治理主动应对能力。在整合民政、城管、公安、交通、医疗、教育等相关部门数据基础上,围绕决策层、管理层和工作层的业务需求,形成基于数据推演、主动式决策能力。”

张晓春认为, 可以借鉴英国经验,整合各相关部门数据资源,依托政府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将大数据支撑全市重大战略、规划、政策和基建项目评估纳入法定程序,为重大行政决策提供全方位支持,监督城市规划、空间发展和公共政策的实施。

加快开发应用场景让大数据助力提升城市运行质量

“掌握数据说明我们具备了利用数据的基础能力,但是并不能保证治理质量的提升。”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东平说,技术只是辅助工具,从技术思维转化为治理思维很重要,源头治理才是根本。

陈东平建议,做好新技术体系下体制机制适配性改革及制度建设。他认为,当前, “城市大脑”“运行中心”“指挥中心”建了不少,各类大厅要研究制订城市运行管理的新机制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让这类“中心”能充分发挥作用,真正惠及更多的市民。

市政协常委、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也提出,应借助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对城市的运行、管理、服务以及市民的多样生活要求等具体需求做出智慧化改进,形成应用场景开发——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运行质量的良性循环。

王富海建议,大数据应用场景开发应该由政府出台相应的规划、激励政策,形成智慧城市应用开发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和规模效应。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国际大赛、技术成果交易会等,为深圳智慧城市建设“聚能”。

而市政协委员、龙华区政协副主席王志毅则建议,在深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技术场景实验室,通过搭建和模拟社会实际场景,满足技术公司的研发测试和政府制度创新实验,从而让大数据应用场景开发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实际需求、更高效。

让“城市大脑”下沉到基层,打破各部门大数据“烟囱”壁垒

委员们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治理顶层设计,如应该强化政府服务末端的建设,让“城市大脑”下沉到基层,驱动城市治理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统筹全市各部门城市数据的使用需求,按需统一采集、购买城市数据,实现高价值数据进一步汇聚,推动城市治理由多头分散向融合统一转变。

过去,由于各个政府部门都专注于本部门业务领域项目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王志毅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单一系统犹如一个巨兽,每个子系统必须完成整合才能完成一次迭代,且新建系统耗时耗力、浪费大量资源。为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成本,打破部门壁垒,建议各部门加强业务的统一规划、应用扩展,解决各业务系统碎片化、不成体系等问题,改变以往自建系统的模式,对“智慧城市” 存量系统功能模块进行重新组装,将“烟囱系统”分层解耦成 “微服务”,以支持跨部门协同和实时数据共享,快速响应各部门新增需求,实现敏捷开发、快速迭代和业务拆分,实现“小业务、大连接,微服务、大数据”的目标。

服务大湾区建设建“湾区一脸通”

市政协委员、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宁建议,用ABCD的模式推进深圳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就是从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Computing)和数字孪生(Digital Twin)这四个方面推进深圳智慧城市的建设。

陈宁认为,在AI方面,到2030年智能终端的数量会增加至一万亿以上,对于智能终端数据采集的标准就更加迫切。因此,建议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指挥中心,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协调统筹各个部门,按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指令的执行;建议建立与城市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匹配的各区、各个局委办的神经末梢。此外,所有部门都要有数字化转型的观念,才能实现居民数字化生活、社区数字化治理、企业数字化运营和城市数字化孪生。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陈宁认为,大数据建设可以更好地服务大湾区建设。他建议打造“湾区一脸通”:“在未来三年的时间里面,人脸刷脸技术一定会逐步取代和补充扫二维码的技术,但是涉及到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保护依然是核心问题,因此建议由政府牵头,构建一个数据安全的底座,吸引科技企业参与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从园区到社区、楼宇治安、支付等湾区一脸通的体系。”

法治保障构建“可信深圳”

法治化是深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智慧城市建设中,法治保障也同样重要。委员们建议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法律体系,明晰数据要素市场主体法律概念,明确隐私保护的权责界面,减少交易和监管的不确定性,规范数据市场化行为。

张晓春认为,可以率先探索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以政府数据上链为试点,构建“可信深圳”,保障数据开放共享可追溯、不可篡改,提高数据公信力,打造可信赖的数据共享环境。同时,加强数据市场安全风险和跨境流动风险的监控,根据各行业数据的敏感程度,对数据采取不同级别的安全防护策略,探索建立完备的数据风险防控体系。

“建议以数据立法为抓手,明确数据权属、定价标准、交易规则,探索建设数据交易中心,为数据的供需双方搭建交易环境,促进政府数据、社会数据的共享融合。围绕交通出行、社会服务等领域,建设深圳数据融合应用共创平台,鼓励政府部门、企业、个人开放数据,激发全市开展数据增值开发和创新应用。”张晓春说。

编辑 许舜钿

(作者:读特记者 周元春/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