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海域首次发现尖笔帽螺异常聚集
读特记者 秦绮蔚
2020-07-08 11:22

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7月8日发布消息,大亚湾海域首次发现尖笔帽螺异常聚集,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持续跟踪监测中,并提醒相关部门注意防范。

采样现场。

消息称,2020年6月中旬以来,大亚湾东山、杨梅坑、核电站、辣甲岛等海域持续发现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聚集。7月5日-7日,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对大亚湾海域持续开展跟踪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该海域水温、盐度、溶解氧均属正常范围。经采样分析,海水中尖笔帽螺密度约24000个/立方米。此次大量聚集为该海域首次。

尖笔帽螺聚群体集情况。

尖笔帽螺为腹足纲(Gastropoda)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翼足目(Pteropoda)龟螺科(Cavoliniidae)笔帽螺属(Creseis)。该种在笔帽螺属中个体最大。此次在大亚湾海域出现的该种壳长范围4-15毫米,壳口宽范围0.3-1.3毫米。该种属广盐暖水种,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等热带与亚热带海域分布广泛,在我国南海、东海甚至黄海南部也均有分布。资料显示,大亚湾海域该种多出现在每年的3月至11月,但密度均不高,而此次在大亚湾海域持续性地大量爆发聚集现象也是国内首次发现。此前,该种曾在印度沿岸、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海域出现过爆发聚集现象,但密度也远不及此次。

对于尖笔帽螺爆发造成的风险或不利影响,目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创新团队、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等机构正在持续监测跟踪,密切关注其爆发可能引起的生态灾害,及周边机构设施安全的影响。科学家们同时还在全球征集干预方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黄洪辉介绍,6月12日,他们在大亚湾海域首次发现浮游软体动物尖笔帽螺大量爆发,成群聚集现象显著,至今仍在持续,高峰时遍布大亚湾中西部海域,密度最高达5600个/立方米,甚至在风浪的推动下,大量漂积于岸边。这种情况过去非常少见。

黄洪辉介绍,海洋生物某个种暴发非常常见,像赤潮、水母潮和毛虾潮一样,尖笔帽螺大量爆发可能与海水中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增殖、高度聚集有关。目前尚未发现尖笔帽螺对其他海洋生物的直接影响,但影响有可能滞后。比如增长期,可能大量滤食浮游植物和颗粒有机物等,与别的浮游动物争夺饵料;衰退期,可能发生腐烂消耗大量氧气。近期,大亚湾海域增殖放流的很多鱼苗和虾苗,与尖笔帽螺竞争食物,是否会对区域水产资源的保护、调节、补充和输出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还需持续跟跟踪监测。

尖笔帽螺是否有毒性,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随着夏季的到来,专家提醒,市民在海里游泳或者进行其他海上运动,如果碰到尖笔帽螺也要小心。

漂积在海滩上的尖笔帽螺。

尖笔帽螺遍布海面。

编辑 董雯静

(作者:读特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