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术专家齐聚深圳:阐释中国形象 为世界文献做出中国贡献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张锐
2021-10-16 11:03

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传媒学术专家聚首圆桌论坛纵论“城市发展、公共议程与中国叙事”

会议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0月15日下午,“城市、地区与国际传播”——中国国际传播创新高端论坛暨第四届中国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学术年会召开系列“圆桌论坛”,在“城市发展、公共议程与中国叙事”主题论坛中,与会专家围绕我国的国际传播等相关话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学术分享。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卢家银教授表示,“5·31”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的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多元思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让世界了解中国,把中国故事传播得更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许静教授在分享中以“从中国援非抗疟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传播”为题,阐述了其观点。许静表示,2006年广州一个医疗团队到非洲科摩罗帮助抗疟,其他人的方案是杀蚊子,中国方案是杀疟原虫。中国团队经过八年努力,疟疾下降98%,可基本没有中国的对外媒体报道,最主要报道是2014年这个项目成功的时候,美国CBS有一个报道,题目是《中国大规模在科摩罗全国人口当中做试验》,说有很多问题。非常好的中国故事没有得到应有的成功传播。因此,许静提出,国际传播更要有眼光、注重整体性,实现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从讲道理到讲故事,更多地用事实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纪莉教授十分关注“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转向与创新”。她建议,首先,要重构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主体性,注重先进生态观引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话语权,向世界阐述中国生态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思想观念;其次,要打造“绿色”传播空间,将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联系,加强与社会多元群体的沟通;再次,更要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向世界阐释与分享粤港澳大湾区应对生态环境的努力与挑战,让“绿色深圳”“美丽湾区”的中国故事传播得更远。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洪宇教授围绕“数字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提出,中国已从国际潮流的跟随者转型为原创者和引领者,互联网和数字传播恰恰是勾连世界之变的桥梁,数字领域任何创新或变局都可能带来更大范围的辐射性效果。洪宇表示,随着我们进一步深度融入全球互联网建设和发展,中国需要充分培育多样发展格局中的境外沟通力,并需要培育认知和价值的引领力,把中国主张转变成制度性的话语权。

构建国际语境,奏响深圳好声音“交响乐”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辜晓进教授重点阐释了“本土媒介国际化与大湾区对外传播”问题。他认为,国际化城市要有一套常规化的、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服务体系,而这一体系的核心就是本土媒介国际化,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更应当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辜晓进提出,本土媒介国际化应该包含三个维度,第一本土媒介走出去,1994年深圳建立的《今日广东》海外刊印模式,就是本土媒介走出去的优秀案例;第二,要创建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际化传媒,以《Shenzhen Daily》为代表的地方性全英文报刊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国际语境;第三,探索在华外国人创办以生活服务、生活资讯、政策解读为导向的外文媒介。

以上海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瑛教授分享了关于全球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与思考。吴瑛提出,深圳具有国际传播的天然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圳以“经济特区”的形式呈现出良好的国际形象,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和制造业基地之一,“硬件硅谷”、“科技天堂”等美誉当之无愧,对外交流频繁、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更成为深圳国际传播的润滑剂。她建议,深圳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吸引外商作为深圳形象传播的桥梁,搭建立体式多元化网络,奏响深圳好声音“交响乐”,在国际赛事、重大国际会议和展会中,形成全球性的媒介关注,进一步提升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传播能力。

打造现代城市文明,提升传播效果

专家学者畅谈大湾区发展与国际传播

在15日下午举行的第二场圆桌论坛中,到场嘉宾就大湾区发展与国际传播这一议题进行解读,并给出了各自的“解题思路”。

其中,大连理工大学东北亚国际发展和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倪建平以“大湾区建设与深圳城市形象提升”为题,对深圳城市文化对外传播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他谈到,深圳要率先塑造社会主义的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在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仍大有可为。“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内涵所在,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依托和宝贵资源。”

他认为,深圳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的文化建构不仅在于历史纪念或文化景观的建设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凝聚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由此,倪建平表示,要提升深圳的城市文化形象,则要进一步提炼深圳城市文化特性和核心价值观念,在新的开放格局中找准定位,奋发有为;要打造增强深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和新高地;加强友城的媒体外交。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周翔则依托学术研究,以国内媒体相关报道为样本,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的现存问题。由此,她特别阐释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在彰显作为文化概念的“粤港澳大湾区”,在构建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等方面要下大力气。周翔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国际传播体系,多元主体共塑湾区形象;淡化刻意宣传意识,多元内容共筑湾区图景;挖掘历史文化根源,描绘湾区人文风貌;打造湾区文化标识,强化湾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认同感;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扩大湾区内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播广度和开发力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肖华锋则从美国在对文化传播、公共外交、文化外交方面的历史经验入手,讨论深圳文化形象建构。他表示,深圳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国际化程度,在对外传播中,中国文化元素的繁荣性、传统性应作为两个传播的核心要素,将文化景观贯穿其中,主动出击。

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毕研韬则从战略传播的视角对大湾区的国际传播提出了思考。他认为,国际社会如何理解大湾区,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国际社会何种语境解读大湾区的信息,“孤立的符号没有意义,要重构语境。”毕研韬认为,当前大湾区的传播生态中,信息需求侧已经发生了变化,单纯扩大信息的供给量并不能有效提升传播效果。他提出,深圳“闯”的精神和发展前景则是很好的切入点。

【读特新闻+】

(点击标题可看详情)

广东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安然:

阐释中国概念 为世界文献做出中国贡献


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常务秘书长曹聪:

创新融入对外宣介矩阵 促进深圳城市国际化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

创新学术路径 深化国际传播特色研究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

优化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


暨南大学国际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非:

软实力是国际话语权的核心





编辑 特区报-刘彦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