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传统文化,庆团圆佳节——“我们的节日·中秋”系列活动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文/图
2021-09-20 09:32
收录于专题:网络中国节·中秋

丹桂飘香、玉盘生辉。中秋节是合家欢聚的温情时刻,是家国同庆的良宵佳节。近日,由深圳市文明办主办,福田区文明办、宝安区文明办协办,深圳出版集团弘文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我们的节日·中秋”系列活动在全市多地举行。通过多彩活动,营造温馨美好的节日氛围,弘扬中秋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展现中华民族深厚人文精神,激发市民群众爱国爱家的美好情感,共同度过一个美好难忘的佳节。

构筑美好家园 共建文明社区

中华的月亮文化注满浓浓人伦情义,以月亮之圆兆人之团圆,饱含阖家团聚、喜乐安康的美满之意。为促进社区居民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融洽邻里亲情,推动文明社区建设,9月17日,“我们的节日·中秋”系列活动之社区文化活动在福田区莲花北村中心广场举行,吸引了众多居民参加。

活动在动听的传统民谣《月光光》中拉开序幕。诗歌朗诵《我的思念是圆的》、袁隆平院士回忆母亲文章《妈妈,稻子熟了》、“一封家书”、歌曲演唱《灯火里的中国》等节目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与追忆,并把佳节思亲的缱绻心绪升华为爱国为民的炽烈情怀。

“当听到深圳劳动者文化代表、中国读书人物刘永诵读‘在来深圳之前,深圳是传奇,到了深圳以后,故乡又成了传奇。家书、鸿雁、早已承载不了思念时’,我的眼泪涌进了眼眶。”市民黄先生感慨地说道,“我特别能感同身受。中秋月圆,家国情浓。”

“被朗诵触动到了,为祖国巨大的进步自豪。也明白国家、城市的进步离不开无数肩负使命的中国人,他们心中家国,胸中有丘壑,值得我们学习。”市民吴先生动情地表示。

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树叶吹奏传承人卓忠明与非遗古琴艺术传承人羊琼为市民进行现场表演,让市民朋友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据悉,卓忠明从十岁起便开始接触学习树叶吹奏,60多年来致力于树叶吹奏的传承与推广。现场,他用树叶演绎经典歌曲《喀秋莎》,歌颂美好生活。而作为古琴艺术虞山派的代表传承人,羊琼练琴近二十载,演奏风格婉约又不失苍劲。活动中,她带来了古琴名曲《流水》,其深邃高远的琴声让现场观众沉醉其中。

活动现场还推出中秋节日民俗、传统文化有奖问答互动环节,增强市民对中秋传统文化的了解。“传说中嫦娥是谁的妻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于哪首诗?”,中秋节日知识问答和最后的歌唱节目《相亲相爱一家人》,将活动推向欢乐的高潮。

品读中秋诗情 共赏经典曲艺

中秋的文化内涵有民间传说的口口相传,有卷帙浩繁的文字表达,也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再现,其中,曲艺是中国人熟悉的文化表达。9月19日,“我们的节日·中秋”名家讲座《古典文艺中的中秋佳节》在宝安图书馆举行。中山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副教授刘根勤作为嘉宾,与市民读者共赴一场中秋“寻古”之旅。

中秋赏月是自古至今流行的节俗。“‘圆月如盘,残月如钩。’自古以来,诗与月便有着紧密联系,例如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感或以月渲染凄清气氛,烘托孤苦情怀。”讲座中,刘根勤向市民读者介绍了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带领市民读者认识月亮的意象特征,感悟传统的月亮情节。讲座中,他对中秋进行了文化探源。在刘根勤看来,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在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等活动,至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之俗。”。

“中秋又被称为戏曲之节。”刘根勤还向读者介绍了与中秋相关的戏曲,并与现场市民读者共同欣赏了《贵妃醉酒》《嫦娥奔月》等“应节戏”,直观生动地讲述了中秋戏曲的独特魅力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秋假期以听文化讲座的方式度过很有意义。许多知识都是课堂上没听过的,老师讲得很生动,让我留下深刻印象。”小读者盈盈对记者说。

(原题《品传统文化,庆团圆佳节——“我们的节日·中秋”系列活动举行》)

编辑 特区报-秦天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