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十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医养结合让老人享受居家养老医疗服务
读特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彭镇委
2019-08-14 08:12

上有二老/四老(双独家庭),下有两小,年迈的父母行动不便且有慢性病,这样的养老焦虑曾困扰着不少中年人。由于当今人口高龄化的不断加剧,卫生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仅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医疗护理要求。家庭病床作为新生力量,成为了医院病床的补充与延伸,光明区从2014年开始改革创新,率先在全市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试点工作。

近5年的实践证明,家庭病床实现了患者看病不出门,取药不排队,避免了一人治疗、全家跑医院的劳累。家庭医生定期按需上门提供诊疗服务,缓解了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困难,破解了老人老无所“医”难题。近两年,光明区又率先探索“医康护养”一体化养老新模式,形成了以社康中心为依托,家庭病床为抓手,光明护理院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三融合的“医康护养”新模式,有效改善了居家养老的焦虑。

“赶考”永远在路上,为把“医养结合”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让老人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光明区将继续用改革创新思维寻求突破,打造令群众更加满意的光明改革样本。

民生需求

老年人的养老有了医疗保障

在光明区东周社区木墩新村,70岁的郭阿姨刚刚做了肺癌手术,在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后回家调养。而郭阿姨的老伴蔡伯今年76岁,心脏安装了起搏器,夫妻俩非常需要专业的医疗照护。建立家庭病床后,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东周社区社康服务中心主任李展宗和黄秀銮护师,每周一次常规上门访视,为蔡伯、郭阿姨进行护理和送药。平时郭阿姨出现身体不适,打一个电话就有家庭医生及时上门服务。“我们都是老病号,之前经常需要跑医院,家庭病床服务帮我们解决了看病、住院、拿药等问题,建床2年以来,我们的心里更踏实了,感到更幸福了。”两位老人感慨地表示。

在光明区,像郭阿姨这样享受家庭病床服务的居民并不少。但早在2014年之前,光明区老年人居家养老,还不能享受专业医疗服务。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东周社区社康服务中心主任李展宗和黄秀銮护师驾驶家庭医生专用车,到光明区东周社区木墩新村建立家庭病床的居民家中访视。

“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催生了养老服务需求,目前,光明区60岁户籍老年人占9.4%,大部分老年人是慢性病患者,他们有着极大的医疗需求。光明区养老院床位仅有416张,养老床位严重不足,养老工作面临巨大压力。”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党委委员、社管中心主任表示。为了满足民生需求,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强化医改牵引,充分挖掘社康中心“全覆盖”潜力,转变社康卫生服务模式,先行先试,着力“微改革”,积极构建医养服务新模式。

2014年8月6日,光明区家庭病床服务正式启动,这意味着老年人的养老有了医疗保障。目前共建家庭病床4040张,床位覆盖31个社区,有效缓解了医院床位紧张局面。从治疗效果看,经过平均建床日51天,稳定好转的病人接近80%,其中稳定的达到45.9%,好转的达到32.8%,效果明显。家庭病床患者和家属满意率达98%,达到了预期社会效果,现已作为社区家庭医生服务项目之一。

专业规范

多措并举实现医养结合规范化管理

每一次上门访视患者前,李展宗和黄秀銮都会穿上社康为他们特别定制的衣服,再提上黑色的家庭医生巡诊箱、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等“装备”,开着贴有家庭医生服务标识的小车上门。“家庭病床服务也需要考虑到患者的感受,医护人员统一着装并携带巡诊箱,能给患者一种温馨而专业的形象。”

在最近的一次日常探访中,李展宗和黄秀銮来到郭阿姨家中,为郭阿姨量血压、测血糖、心肺听诊,为其普及康复知识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为蔡伯配送一周的药品并按天摆放好。“家庭病床服务真的好,他们多次救了我的命。李医生发现我体检的胸片上有结节,建议我尽快到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让我及时做了右上肺腺癌切除术,术后回到家中休养。黄秀銮和李展宗发现我在家走路都会喘息,通过查体后基本确定是肺部感染,为我转诊大医院开放了绿色通道。”郭阿姨说,他们现在已经离不开家庭病床服务了,每一次建床50多天,医保报销后,平均花费在500元左右。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东周社区社康服务中心主任李展宗和黄秀銮护师定期到居民家中探访。

在光明区家庭病床服务规范上,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开展家庭护理、代配中药西药、插胃管、绿色通道转诊、会诊等服务项目,为患者家庭普及营养健康、康复技能等知识,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

要达到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光明区人、财、物的大力支持,形成了一套家庭病床“建”和“管”的规范模式。通过“建”提高服务覆盖率,光明区现已实现家庭病床服务全覆盖;通过“管”提高服务质量,国科大深圳医院社管中心家庭医生办通过和医院联动,联系专家家访和会诊,实行三级查床制度,为全科医学门诊上转或下转病人开放绿色通道,延续健康管理。同时,光明区开通免费服务热线和微信平台,24小时接受患者咨询和转诊服务,与居民家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光明区多次组织社康骨干赴外地学习培训,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在制度规范上,光明区2014年出台了《光明新区实施家庭病床服务项目工作方案》《光明新区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光明新区社区家庭病床工作手册》等规章制度,对家庭病床巡诊、建床、会诊、护理、撤床、评估等制定出明确规定,确保家庭病床服务高效、规范、顺畅。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医护人员为辖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开展健康讲座。

创新探索

社康服务延伸至家庭、社区及机构

“走进他的家,走进您的家,小小出诊包,让爱来装满它。不分日夜、秋冬春夏,家庭医生,服务千万家。”这一首《让爱进您家——家庭医生之歌》由社康医护人员自行作词作曲演唱,也是家庭病床服务的真实写照。

家庭病床服务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被群众誉为“接地气”的改革,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努力,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光明样板。

此外,光明区老人除了居家养老,还会到养老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医疗需求同样出现在社区和机构。“依托社康中心,我们将家庭病床服务经验复制到光明护理院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让老年人同时获得‘医’和‘养’的照护。”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党委委员、社管中心主任邱德星表示,2017年5月,全市首家公立医养结合护理院——光明护理院正式开业,解决了光明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破解了养老机构老无所“医”难题,减轻了患者家庭负担。2018年,光明区探索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合作,为社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医养结合服务。

以社康中心为依托,将服务延伸至家庭病床、光明护理院以及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光明区通过这一改革,构建光明“医康护养”养老新模式。“为让这一基层改革创新举措永葆生命力,我们提出用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开展了基层党员医护人员演讲比赛、党支部宣教健康义诊等系列活动,通过思想教育提升医护人员职业归属感,实现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不断提升光明区老人养老的获得感。”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医护人员为光明护理院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彭镇委)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