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机致敬巅峰!中国登山探险家张梁的摄影故事如此险与美
读特记者 张锐/文 胡蕾/图
2019-06-12 22:00

“14+7+2”,这不是一道数学题。在人类登山探险的终极梦想中,这意味着登顶地球上全部14座8000米以上山峰,七大洲最高峰,并以探险方式徒步滑雪抵达南北极点。完成这记录的中国第一人,是来自深圳的登山探险家——张梁。然而,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张梁“登山界最好的摄影家”的称号。

6月11日起至月底,《向巅峰致敬》张梁摄影展在南山区招商局蛇口展示中心一楼举办。本次展览中,张梁以独具魅力的视角向世人呈现14座8000米以上山峰、七大洲最高峰以及南北极点的壮丽之美。日前,张梁接受了读特记者的专访,讲述了他所经历的险、看到美,和他不凡人生中直抵内心深处的思考。

攀登的高度,决定了作品的高度

采访当天,张梁准时出现在约定地点。与想象中登山家或摄影家的模样相比,张梁的商务休闲打扮令人有些意外,只有从他黝黑的皮肤上,才能看出常年户外行动中,阳光在身体上灼下的印记。从2000年接触登山,36次攀登、27次登顶,经历4次重大山难,9次放弃冲顶……这些不凡的经历并没有扰乱张梁淡定的讲述。“稳”,成为了张梁与身边朋友对他评价的共识。

张梁的言语坦诚,他说自己不喜欢用文字记录攀登,因为这样呈现出的极美的景和极险的境总是不够直观,自己的文字又不善于表达更多的感悟,所以在几次挑战攀登珠峰之后,张梁开始找到了摄影的原始驱动力。“太美了,不拍真的可惜。但现实中还是因为环境等因素错过了太多美景的记录”。谈起自己在攀登中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张梁已记不太清,“我只记得那时候用的是很沉的手动胶卷相机,但有一点好处,再冷都不影响它工作”。

201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照片和视频出现在了张梁的微博中。“谈不上技术、没有专门学过构图”。张梁并不刻意追求技术和器材,在险境中的摄影,让他无法、也无条件像专业风景摄影师一样携带沉重的相机、脚架,选一个合适的天气从早到晚等着“最精彩”的那一刻。登山本就是冒着巨大危险的前行,随时可能付出生命代价换来的极限之景,已足以馈赠镜头。如今,张梁常用的是一部索尼黑卡相机摄影,每次进山,他都会携带两套相机和摄像机,一套交给向导,随心拍些素材,另一套用绳索挂着,塞进自己羽绒服胸前的内兜,不仅如此,高寒的环境还让他不得不准备十几块电池揣在怀中,补充被低温快速消耗的电量。 “羽绒服拉链拉得很高,我的哈气在上面凝结成冰,拉都拉不开”。在极端环境下,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掏出相机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然而张梁笑着聊这些,如同在说一件趣事。

在寒冷、疲劳、紧张的攀登途中遇到值得记录的时刻,张梁需要快速反应按下快门;电池在极寒的条件下会瞬间没电,他只能关闭液晶屏节约电量,并将镜头对准角度方向,按下快门“盲拍”。听张梁讲述高海拔摄影中的难度,总难免令人猜测,这些险境求景的照片是否并不那么完美。但看到他展示的作品,令人心生震撼。此次摄影展,是从张梁多年来积攒的1500多G的素材中精心挑选出的数十幅照片,用每组8-10幅的规模,以连续性、故事性的方式呈现他在攀登安纳普尔纳峰、乔戈里峰、珠穆朗玛峰、南迦帕尔巴特峰等高峰时的景色、人文。他所达到的高度,决定了这些照片的绝无仅有。

为了摄影,他尽力,却也克制

张梁热爱登山探险,同样珍视来之不易的作品。为了存放叹为观止的1500多G的素材,他买了无数硬盘备份存放,对此,他表现出了难得的骄傲:“我想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很少有人做到!”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自己的高海拔素材太少了。

为了更多地记录,张梁几乎尽了全力,但他的行动同样带着一种克制。

相比令人胆寒的灾难意外,高海拔攀登中,环境带给身体的不适才是痛苦的常态,只是要看清脚下的路况就要耗费巨大的精力,更多时候张梁需要熬过的是一种身体的极限。“那已经是一种机械的、‘苟延残喘’的状态了”。张梁与伙伴们经常凌晨从营地出发,临近日出时登顶,他记录过黑暗中头灯打亮的伙伴前行的身影,“那是一种紧张、沉默的画面,还有一些恐惧的感受”,也记录过即将登顶时金黄色的天际线,和美得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的景象。

张梁无数次走进壮美之景,也曾多次面临灾难,说着“不在乎大片”的他,却在很多人登山累得脑袋空空的时候,期待一些“突发的情况”,并且随时做好掏出相机的准备。他遇到过不少险峻的山体横切面,也直面过雪崩,甚至在进行北极挑战赛的路途中,应对过一头北极熊的袭击。然而回忆起这次经历,张梁说自己还是不后悔,“它吃人但是吃不了相机,死也是要死的,为什么不拍下来的呢?不拍就什么都没有了。”

极端环境中的极端场面,总是能够吸引更多的眼光。然而,张梁说自己“不是摄影发烧友”,并不极力追求这种画面。“我走过的都是人迹罕至的角落,眼中看到的是最真实最美的景色,我用心选取一些特殊的场景和有趣的画面,保持镜头的稳定,在1分钟以内完成拍摄。当然,在安全的前提下”。

张梁说,相比于险境,美景对自己的触动更大。因此,为了看到、记录更多的美景,“必须要具备考量和评估自己状态的能力,一切都是在万事俱备、量力而行的前提下进行的”。他并不十分认可此前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的《徒手攀岩》,因为在他看来,人与广阔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接触和体验,所谓“终极、玩命”并不是户外运动的意义所在,也不应是艺术作品所要呈现的。张梁始终在考量自己,无论是探险,还是在拍摄,对于现实情况的理智掌握,让他给了自己和身边人信心,同时也让他的作品呈现出克制的美感。

“每一次成功登顶,都是大自然接纳了我们”

张梁目睹过,并在尊重逝者的前提下记录过死亡的痕迹,并不公开。“只是为了警示自己,山上的并不都是美好的景色,还有恶劣的环境,让我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有过攀登、航海、徒步等经历的他坦言自己思考过死亡。多次直面大自然的野性与力量,让他拒绝使用“征服”一词来形容人对大自然的任何行为。张梁唯一一次流泪,是在登顶乔戈里峰的那次,默默无声,“登顶后握拳呐喊的场景大多是出现在广告中的”。山是神圣的,人不是,人对山的攀登,也是为了在那短暂的一刻融入山的神圣。张梁说:“每一次成功登顶,都是大自然接纳了我们,而不是我们征服了自然。”

采访中,张梁笑称在无数次攀登中,支撑着自己走下来的不是什么伟大目标,而是下了山喝顿好酒,吃顿火锅,在极限状态下,也要想着人间烟火。对世界的探索改变了张梁原本内向的性格,乃至对人生的看法。来深30多年,张梁从未炒股,也不曾买房买车,“登山改变了我的人生,淡化了我很多世俗的想法”。

张梁说,自己几乎到过了地球的每个角落,看遍了美景,还是最爱大自然原始的美。这种热爱有多深?他举了个例子:“我爱的大草原,是容不下一根电线杆存在的。”接下来,张梁的探险告一段落,7月他将赴英国进行帆船培训,然后开启环球航海之旅。“大自然有太多我们不了解的地方,我敢想、敢做,我想用摄影将这些传达出来”,55岁的张梁对自己的潜力自信依旧。

编辑 王雯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