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朗古稀老人出书留住美丽乡愁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叶惠涛 文 / 图
2019-06-25 12:06

村史承载着一个村庄的兴衰成败,从村史中能看到村庄走过的路,以一个村庄为缩影的变迁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

在东莞市大朗镇黎贝岭村,有一位七旬老翁彭振渠,他正处于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可他却做了一件“大事”:用时一年半,写了一本5万多字记录村史的《贝岭情怀》,记载了村庄1950年至2016年之间的变化,为该村后世子孙留住了美丽乡愁。

记载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彭振渠是大朗黎贝岭村土生土长的一位村民,1968年毕业之后,被安排到黎贝村大队共青团和有线广播站宣传工作。自工作以来,他经历了黎贝岭村的沧桑变迁,并热衷于记录村落的变化。自2015年起,他开始整理个人已有的资料和日记,查阅档案和族谱等,四处走访村中老人,为完成该书大致框架奠定了基础。他亲笔手稿共有六稿,并且内容经过村委会组织村中耆老帮忙审阅,确保书中记载信息符合事实。

翻开《贝岭情怀》一书,首先是村中的图片展示,有彭氏宗祠、古老水井、村中瓦房、观音宫、老榕树、村委会、文化广场等村中地标,这些都烙印在村民的集体记忆之中,引发村民的共鸣。《贝岭情怀》一书主要记录了黎贝岭村的基本概况、家乡旧貌、解放初期的家乡、初级社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家乡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书的最后篇章是彭振渠的个人诗词集。

据该书记载,黎贝岭是以下彭村、上彭村和黎新村三个自然村组成,过去村民以务农为主,是大朗有名的荔枝之村。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来之后,黎贝岭全村村民奋勇争先,实现了村中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如今,黎贝岭村利用其与松山湖交界的优势,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挥不去的故乡情结

6月中旬,彭振渠印刷了八百册《贝岭情怀》。

他拿着书,免费赠送给村民们,受到了村民的“点赞”,一下子成了村中的文化名人。

村民彭锦新也是一位年逾七旬老人,他阅读了该书后说,“翻起了许多记忆深处感动的事”。他读到曾经无论是灾荒时期的艰难困苦,还是改革开放时大家抢抓发展机遇,黎贝岭村民们都众志成城,互帮互忙一同创造了美好今天的篇章时,动情地说:“这一段经历过的历史,好像就在昨天发生的,这一种村民之间乡邻互助的精神才是我们共同的根。”

《贝岭情怀》以彭振渠个人所见所闻为主线,从个人视角出发,以一个村落变迁为缩影,从“今”与“昔”之中见证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巨变,从而为村民留住了美丽乡愁。彭振渠说:“村史可以让人们加深对村庄的了解,那些故事是属于这个村每一个人的。记录村史让我们能更加热爱这一片我们生活着的土地。因为曾经大家一同经历过苦日子,我就想把这些历史记录下来,让后辈子孙更加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

《贝岭情怀》篇章摘选

一、在解放初期,“平头岭”、“黄泥冚”是每年春节做大戏和“抢炮头”等民间传统活动的热闹地方。在欢度春节的那几晚,戏台上锣鼓喧天,演员们个个都精神饱满,干劲十足,演出节目十分精彩,时常掌声阵阵,让村民们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

在春节期间,“抢炮头”是必备节目,有人将特制炮头点燃后射向天空,然后落下来,人们乘机争抢带有标识的炮头。据说谁家抢到炮头,保管他全年顺利、平安发财。大家都兴高采烈争相“抢炮头”,祈求新的一年好运来到。

二、1965年春季,自从接通了大电网之后,全村各家各户都陆续用上了电池照明和其他家庭电器设备,改变了用煤油灯作为家庭照明的落后面貌,并逐步走上了家庭电气化新时代。此外大队还在各自然村的主要路口和巷子口装上了电灯。

三、1987年,改革开放浪潮中,村民利用这个大好机会,千方百计引进外来企业落户,当年冬天,村里迎来了第一家毛织加工制衣厂——昇运针织制衣厂。首家企业落户后,逐渐打开了引进外来企业落户生产的新局面,使得毛织业生产得到越来越大的发展。

四、为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和体育活动,黎贝岭村利用十年前填平的大水塘(面积约十五亩)进行修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黎贝岭文化广场和一个标准灯光篮球场,成为村里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如今的黎贝岭文化广场,每晚都有一两百人在唱歌跳舞、打篮球、健身运动,热闹非凡。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叶惠涛 文 /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