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连拿奖!深圳美术馆将“走心”办展览进行到底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19-05-16 09:15

吴冠中 《夜重庆》   88cm x 68cm 纸本水墨 1979年 深圳美术馆藏的副本

一封封有温度的书信,蕴藏了许多书画大师的故事。继去年入选国家文旅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优秀项目之后,由深圳美术馆组织策划的“见字如晤 纸短情长——深圳美术馆现代书画艺术大家信札暨典藏精品展”日前再次传来获奖消息,其系列公教活动“见字如面”入选文旅部2018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

近年来,深圳美术馆的精品展览和公教活动屡屡获奖。“美术菁英在深圳——现代书画艺术大家创作影像纪实暨典藏作品展”获得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城市记忆”展系列公共教育活动获得2016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为何这些项目连连获奖,背后又有哪些故事?本报记者一一揭晓。

立足馆藏 深入挖掘

深圳美术馆前身是深圳展览馆,始建于1976年,是深圳最早的艺术品展览机构,于1987年正式更名为深圳美术馆。经过四十余年的沉淀,深圳美术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收藏体系,多年来坚持举办系列馆藏作品展,尽可能不让藏品沉睡在画库中。

去年由游江策划、陈履生担当学术主持、深圳美术馆主办的“见字如晤 纸短情长——深圳美术馆现代书画艺术大家信札暨典藏精品展”以信札作为载体,呈现了美术菁英们与深圳的书画“缘分”。从吴冠中到黄冑,从邵宇到沈鹏,从唐云到朱屺瞻,从蒋兆和到宋文治……70位名家与深圳美术馆往来信札,带着岁月的痕迹,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些上世纪80年代深圳美术馆首任馆长雷子源与诸多国内艺术名家的通信,记录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深圳艺术拓荒史。

蒋兆和与深圳展览馆时任馆长雷子源的信札局部的副本

这些信札来自深圳美术馆首任馆长雷子源旧藏。2014年,现任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接任美术馆长时,特别去拜访老馆长雷子源,在他家中第一次看到了这些信件,张燕方马上意识到,这批书信文稿将会是研究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美术事业和艺术市场活动的重要文献史料。在张燕方的积极奔走下,雷子源最终把这批珍贵的书信捐赠给深圳美术馆收藏。此次展览是这批新近入藏美术馆的名家信札首次与公众见面,展览在业界与公众间引起的高度关注,无疑也证明了这批藏品的价值。

大家一起张贴收集来的深圳老照片,完成“我们的故事”艺术墙的副本

据策展人游江介绍,“见字如晤 纸短情长”展是在对这批信笺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策划的,“通过文献和作品多样的视觉呈现,还原了一段深圳美术馆与改革开放之城共同成长的历史。”

还原过程 大胆突破

另一个获奖展览“美术菁英在深圳——现代书画艺术大家创作影像纪实暨典藏作品展”也是深圳美术馆依托馆藏资源,以国画大家珍贵的创作过程实录、历史文献与作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展出朱屺瞻、唐云、应野平、启功、赖少其、程十发这六位现代著名书画艺术家的典藏精品。

1984年朱屺瞻为美术馆作画现场

20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璀璨明珠,对艺术家产生了强烈的吸引,许多著名艺术家曾多次前来参加活动,并在深圳美术馆留下多幅作品。难得的是,其中部分作品留有当年在深圳美术馆创作过程的珍贵全程纪实录像,从一张白纸到盖章完成,完整地记录了艺术家创作的全过程。在这次展览中,不少影像也是首次展出。

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当年正是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他回忆起录制这些资料的缘起。那时深圳美术馆常常举办一些盛大的活动,1984年,馆里申请资金购置了一批录像设备,用来留存展览的资料,当时深圳美术馆是国内比较早拥有录像设备的美术馆。正是有了设备与超前的想法,这些珍贵的视频也得以留存。

尤为让业内人士和观众津津乐道的是,此次展览在展陈上实现了一定的突破,绘画作品和影像相联系、相依存、相承启,构成了一定的场域,从而对作品背后的创作过程进行了还原,帮助观者更好地解读了作品。

细节入手 传播美学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曾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同样,美术教育的目标也不仅仅限于培养艺术家,而在于培养广大民众的审美鉴赏能力,而艺术机构给市民提供了与艺术“面对面”的机会。

深圳美术馆的公教活动特色鲜明,往往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进行教育、推广和学术探讨,在公教方面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譬如,针对“美术菁英在深圳——现代书画艺术大家创作影像纪实暨典藏作品展”这一展览,深圳美术馆除了在展览现场充分考虑公众欣赏方面的需求,也加大了公共教育的力度,请该馆研究人员、艺术家现场讲解,举办了20多场次导览活动;请专业创作的艺术家就自己最擅长领域的范围,进行了四次工作坊活动,通过现场解析、临摹示范及指导,进行艺术创作普及教育;并请著名艺术史论学者陈履生针对专业观众和艺术爱好者进行了一次主题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与深圳美术》的学术讲座,获得市民强烈反响。

“如何写一封信”书法工作坊活动现场

市民参加工作坊

贴心的工作人员还在展览现场设置临摹台,备笔墨纸砚,观众在展览现场也可以跟随大师舞墨,不少观众表示极大地方便了现场临摹学习,更有许多观众表示这是首次尝试使用宣纸和毛笔,让他们感到自己与艺术并不遥远。

创新理念 匠心独运

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深圳美术馆也做足功夫。2016年,深圳美术馆“城市记忆”展选择在深圳地铁四个站点艺术橱窗中进行展出。展览通过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展示方式,展出了深圳美术馆馆藏郑中健所拍摄的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系列优秀摄影作品。

围绕着这一展览所做的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也颇具创意。活动分为 “深圳墟半日游”“旧城故事”与“光阴的故事”三期。第一期活动主要针对初中学生;第二期活动主要针对亲子家庭和刚来深圳的“文艺青年”;第三期活动主要针对社区的退休居民。游江表示,根据不同人群有侧重地展开丰富的艺术互动活动,从细节入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再比如,“见字如面”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围绕展品组织和策划了几十场公共教育活动。如“往事信中回首”学术讲座、“一批弥足珍贵的藏品”座谈会、“策展人带您看展览”系列导览活动、“如何写一封信”书法工作坊、 “寄情水墨”中国画工作坊、“走进信札艺术”志愿者教育活动等;与此同时,也开展了“我看·深圳美术馆——现代书画艺术大家信札暨典藏精品展”线上互动活动。总体而言,这些系列活动不仅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其中的每一个部分也有其各自的创新性。

见字如面“老邮局”活动观众参加活动所寄出的信件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这次展览中,深圳美术馆展厅特别开辟互动空间,空间背景是一张深圳美术馆馆藏的、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的宝安县邮政局的照片。主办方特别从邮局借来一个古老的投递箱,艺术化地还原了邮局邮递书信的现场。在一个月的展期里,很多观众参与到活动中,将自己的信件寄往了世界各地。

书法工作坊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