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鸡鸣山下
黄纯斌
2021-01-15 00:50

永和鸡鸣山,是兴宁市“古八景”之一,古诗句“鸡鸣春晓开窗牖”指的就是鸡鸣山。

这座山坐落在永和镇锦洞村,海拔538米。这个绝对高度算不了什么,但在平原冒出这座山峰,可就神奇了。以前这座山叫鸡灵山,相传宋代时学子罗孟郊攻读于与鸡鸣山遥遥相对的神光山下,每当天亮时分,闻鸡灵山有雄鸡报晓,便起床攻读,十年寒窗,十九岁时高中探花,官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后来,鸡灵山改名为鸡鸣山。

1976年秋,我作为县工作队员被安排在永和镇(当时叫公社),驻在锦洞村。永和的历史悠久,据1982年本镇猫子窑山考古发现,这里新石器时代己有古人类居住。这个镇有山区、丘陵、平原,不同地理环境生活的人相处在一起,形成了永和人包容宽厚的性格。以前这里的地名叫温何,以后不知是何高人动议,改名为永和,立意为永远和睦。

永和是纸扇之乡。纸扇是引风器具,有道是:“扫却人间炎暑,招回人间清凉。”纸扇又是艺术品,古今文人雅士喜欢在扇面上舞文弄墨。有人说永和人比较优雅,也许与纸扇不无关系。

锦洞村是一条狭长的村子,山岭盛长草木,山脚下一座座古老的民居,增添了山村的沧桑感。村子的尽头就是鸡鸣山。不知从何时开始,村民普遍有了加工腐竹的手艺,小作坊遍及每家每户。进入村子,“腐竹排排泛油光,山村处处飘豆香”。客家人喜欢吃腐竹,因其不但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而且兆意好。客家话中“腐”念“富”音,腐竹象征富贵。

尽管村民普遍有加工腐竹手艺,而村民的生活仍普遍贫困。但这里的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哪家来了客人,或外出工作人员回家,邻居总喜欢去串串门,坐下来喝杯茶,寒喧闲聊。一次,村里有位华侨带回了一台收音机,造型精美,音质很好,这成了村里的新闻。不少邻居都跑去看看这个洋东西,连目不识丁的老太婆也去凑凑热闹,拉长耳朵听听“木盒子”里发出的声音,还伸手去摸摸,沾点洋气。在那个年代,“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属家庭的高档用品,如果家里配齐了这些,男人要讨老婆就比较容易了。但那个年头的山区农民连温饱都成问题,要实现“三转一响”近乎天方夜谭,可望而不可及。当时城乡差别很大,精神层面又更甚于物质层面,城里人有优越感,条件好一点的姑娘,“宁嫁城里无业汉,不嫁山区凤凰男”,有的为人父母者更甚,如女儿要找山区的男人成婚,不惜断绝亲人关系,可见当时山里人的生活水平了。

客家人崇文,村民普遍都有文化,就连白发苍苍的老头也懂得“四书五经”,讲起古典来眉飞色舞。生活贫困没有让他们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也许这是客家人传统特质的一个方面。到了夜晚,有的村民喜欢提一桶温水,到门外僻静的屋檐下洗澡,沐着清风,望着星星月亮,品着草木的芬芳,洗涤一天劳作的疲劳。这是他们一天中最高级的享受。

鸡鸣山顶上有个麒麟寺,历史悠久,百年香火不断。而在破“四旧”的年代,其被当作是封建迷信,遭口诛笔伐。因此僧人下山还俗,寺院关闭。然而,信徒们的佛心未改,有一次,信徒偷偷去焚香敬拜时不慎引起火灾,烧了寺院一角。其他信徒们闻讯,从四面八方送木材、砖瓦上山修补,没几天就修好了烧坏的寺院。听到这个信息,我邀了五六个工作队员上山去看个究竟。

这一天,我们没有向导,凭着方向感摸索上山。为保安全,有的队员还带上了防身木棍。队员中的“开心果”老吴,带上了当时难得的海欧牌照相机沿途采风。上山的队员都是年轻人,大家兴高采烈地穿行在浓密的草木之中。荆棘丛中偶然可看到剧毒的植物“大茶叶”,又称“断肠草”,如饮服了它,必死无疑。旧时有的山里人寻短见,普遍都是服用它。如今科技发达了,寻短见的方式也多了科技元素,五花八门,甚至有的人自杀还要直播。

离山顶不远处,有一口山泉,水池不大,清澈见底。我们一个个争相用手捧起泉水大口大口地喝起来。泉水非常清甜,沁人心肺。听说此处泉水,足可以满足山顶寺院十台筵席的用水。信徒们称此处泉水是神水,而令人不解的是,如此奇泉,为什么没有文人为它起个艺术化的名字呢?

我们爬到山顶,麒麟寺大门紧锁。翻墙入院后,只见院内一片寂静,佛陀微笑依旧,似乎在迎接我们的到来,几只受惊的小鸟在里面乱窜,使寺院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走到山顶高处,绿树成荫,蝉鸣鸟语,举目风光无限,逶迤群山,田园美景,尽收眼底。

岁月转眼即逝。2020年秋,我回家乡时住在鸡鸣山下的熙和湾花灯小镇。这里原为锦洞、长安、蓝排、三枫等村的土地,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而现在已成为全国文化旅游开发重点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被评为四星级旅游区,接待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熙和湾中央有一个美丽的湖,环湖建有客家特色的各种建筑;湖边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沿湖的木栈道上游人如织,其中不乏附近的村民。以前这个湖是用来灌溉农田的小水库,建成旅游区后,换了漂亮而风雅的名字,叫凤栖湖,据说这是因为湖的形状象“凤”的身躯。客家人对“凤”情有独钟,以前不少乡下人生了女孩时喜欢在其名字中加个“凤”字,因此至今乡村里有不少叫“长凤”、“二凤”、“金凤”、“银凤”的人。

“凤”,是美丽的象征,名字中加个“凤”字,也是对女人的赞美。客家妇女向来是值得尊重的。本地就有一个故事:古代曾有一位姓石的张夫人,在刚经历过丧偶之痛后,带着儿子经过永和,看到这里土地肥沃、人烟稀少,便在这里安居创业、开拓繁衍,造就了张家的大业,并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子孙后代尊称为石祖婆,成为巾帼英雄。斯人己去,天地长存。

我所住的凤栖湖湖边小楼,犹如熙和湾观景台。清晨我拉开窗帘,微风习习,凤栖湖鳞波道道,不时有小鸟在湖中掠过,朝阳透过晨雾照在湖面上,湖山一色,湖水中倒映的花灯塔分外夺目,整个熙和湾如梦幻般的神奇,美仑美奂,真是“丹青妙手画不到”。

花灯塔是景区的主体建筑,座落在景区山岭的至高处。花灯塔是仿传统花灯造形的艺术建筑,塔高7层36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创吉尼斯世界记录。室内是花灯博物馆,展示了国内外各式各样的花灯,有皇宫的有民间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琳琅满目。

兴宁花灯是闻名的,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兴宁享有花灯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设有花灯文化节。兴宁花灯与京城的六格花灯(宫灯)一脉相承,蕴涵着千百年来厚重的客家民间艺术和客家文化,在众多花灯中独树一帜。几百年来,兴宁就有独特的赏灯节,在春节过后十天左右,每个乡村分别举办这个节日。旧时因人丁稀少,每生一男孩(俗称添丁)都成了村里的喜事,因此,他们把赏灯节和庆祝添丁揉合在一起举行。这个节日己成为兴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重要程度超过春节和中秋节。有的华侨和港澳同胞喜欢利用这个机会,携带自己的子女回乡认祖并过赏灯节,以培养后辈的爱国爱乡之情。

我站在花灯博物馆观景台上,遥望鸡鸣山,不禁产生了重游的强烈想法。次日,我驱车重上鸡鸣山。鸡鸣山现在是旅游景点,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山道,不再崎岖,小车一会儿功夫便到了山顶。寺院有了变化,门口新竖立了一座伟岸的雄鸡雕塑。大门己敞开,院内有几位工作人员是锦洞村的村民。岁月沧桑,我们彼此己不认识了。我站在山顶,俯瞰山下,春潮涌涌,气象万千,乡村美景,一片锦绣,熙和湾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分外夺目。此情此景,令我明白,为什么现在不少城里人会羡慕乡村了。

编辑 刘桂瑶

(作者:黄纯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