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又到新的历史关头
玉渊谭天
2020-10-18 19:21

最近一周,深圳,成为了新闻中最热门的城市。

10月11日,先是一份政策“大礼包”,发往深圳: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总和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了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多自主权。

3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在深圳举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中提到一句话,“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

新的历史关头该看向哪里?

深圳,何以成为深圳?历史关头,为什么要看深圳?

带着这些问题,谭主来到了深圳。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谭主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上来第一段,高屋建瓴。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经验,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而团结奋进。

说的是深圳,也是中国;说的是过去,也是未来。题眼,是一个词:

“乘势而上”

审时度势,这是面对未来的第一步。

一场疫情,加速了百年之变。

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国家试图沿着“逆全球化”的道路越走越远。

把握大势,变得尤为重要。

何为大势,早在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要站在历史正确一边。

在深圳,这句判断被再次提及,意义也格外不同。

深圳,正是拥抱全球,在历史正确一边长大的城市——从一座小镇,到亚洲经济总量第五。深圳用40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

如何“乘势而上”,习近平总书记也给出了一个关键词:

“提升新势能”。

为什么是深圳?因为中国要“顺势而上”,而深圳,有“新势能”。

眼下,有些人叫嚣着”脱钩“,贸易战有演变成科技战的趋势,这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主创新的短板,它也成为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新的形势下,亟需要在科技创新领域打开一个突破口,闯出一片天地。

而全国创新能力指数最高的城市,是深圳。

谭主入住的地方,华强北,是近几年深圳科技创新的高频词。

把搜索时间限定在近一年以来,这个高频词,变成了粤海街道——在这个总面积约23万㎡的街区,活跃着中兴、腾讯、大疆等众多知名高新科技企业,拥有95家上市公司、10家独角兽企业。

但当谭主来到粤海街道时才被告知,相隔48公里,一个叫做光明科学城的地方,成为了深圳创新新的风向标。

在光明科学城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刘陈立告诉谭主:

一个个的科研院所、企业,就是一个个的“微环境”,而深圳,是那个“小环境”。“微环境”发生化学反应,会影响小环境,进而,影响大环境。

深圳是“小环境”,而这个“大环境”可不局限于广东,甚至可以影响到全国,一环扣一环的传导链条,也是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后,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深圳的科技创新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起着战略支点的作用。

内循环,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可以带动其他二线、三线城市升级。

外循环,深圳拥有腾讯、华为、大疆这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公司,能作为同国际竞争、交流的节点。

此外,深圳也已经连续27年外贸出口量全国第一。深圳的对外开放水平,同样也能积蓄势能。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提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深圳的发展中,也会出现不少问题。

为什么是深圳?因为深圳,在体制改革方面,已经率先进入无人区。深圳的改革,是刀口向内的改革。

更难啃,也更关键。

10月11日和10月18日,中央以清单批量授权的方式,一揽子推出了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

这些措施,聚焦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六个方面的改革。

在“土地管理制度”“外籍人才制度”等具体举措上,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反复向谭主提到一个词——历史首次。

这,也是深圳的势能。

而历史首次的改革,也需要前所未有的行动。

深圳的最新改革举措当中,有一条关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表述,格外醒目。

在这之前,各级政府在谈及这一清单时的原则都是“全国清单统一化,一单尽列、单无外单”。

但此次实施方案中提到:

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

特区的事特办,这已经成为深圳的一个“符号”,而许多人也想当然地认为,深圳之所以能发展起来,主要是依赖特别的支持和照顾。

但其实翻开深圳的历史你就会知道,这座城市的成功,离不开自身的敢闯敢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一句话,直截了当地点明了深圳的不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在规划特区时,中央对于特区的设想就是,“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深圳,一直是有压力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第一个”在深圳出现,新的压力,随之而来。

几乎每个时期,都会有一篇措辞犀利,又直指深圳问题的文章出现。

《深圳,你被谁抛弃》《深圳,该拿什么再爱你》《深圳经济,突然失速》……

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2016年,受租金、用人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内地其他城市大力度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深圳的一些企业纷纷“逃离深圳”。

一篇《别让华为跑了》刷屏,迅速将“深圳怎么了”的情绪引爆。

而深圳市领导在当时的一次采访中的一句,“近几年,确实有15000家企业离开了深圳”,更是将大众对深圳的质疑,推向了顶点。

不少学者也表示,“深圳的定位是创新型城市,创新,不能没有制造业的支撑。”

面对诸多质疑,深圳并没有回避。

为了留住这些企业,深圳当即表态,“符合深圳未来发展定位的产业,要多少地满足多少地,要多少空间,满足多少空间”。

不久后,深圳推出营商环境改革20条,“秒批”“不见面审批”的改革,为企业松绑。

当惯了“优等生”,难免被推到聚光灯下,而和关注度一同增长的是一举一动都会被评头论足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势下如何承认问题、在杂音中甄别建议、保持清醒和敏锐,随时做出调整,是深圳一路和压力为伴练出的本领。

贸易战后,深圳最先体会到“卡脖子”的痛苦。深圳政府和企业敏锐捕捉到了形势变化,形成了惊人的默契,共同在科研问题攻关。

谭主想过很多深圳的状态,比如“焦虑”“紧张”“不安”,甚至是“悲壮”。但谭主在深圳体会到的,只有从容。

针对初创企业,深圳有一个叫做“天使母基金”的扶持项目。之前,这个基金只有50亿,但今年,它的规模,变成了100亿。

并且,深圳市政府承诺,如果天使投资失败,会承担一个具体项目40%的风险。

面对压力,深圳市政府的步子,反而迈得更大了。

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给谭主举了一个例子,有个42亿的科研装置,在别的城市,从论证到实施再到完成,可能需要5到7年,甚至十几年。

在深圳,这个项目从立项到安装完成,用了9个月。

光明科学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刘陈立,也给谭主分享了这样的感受。

美国的合成生物学,开始于2000年。而我们国家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开始于2006年。

但现在,全球首个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光明科学城启用。

在谭主问到他有没有压力时,他表示没有,甚至用到了“兴奋感”这个词。

“科研上的无人之地,就是创新,这种兴奋,是我们所有人的共性”。

这是患难过后,再面对困难时敢于把后背交给对方的信任。

在被网友笑称为“一条街道扛下美国制裁”的粤海街道,谭主,仍能感受到这份从容。

柔宇科技是初创于粤海街道的一家企业,它专注于全柔性屏技术。目前,全球拥有自主全柔性屏生产技术的厂商只有柔宇和韩国三星两家。

负责人告诉谭主,公司在做的事情是一件“反卡脖子”的事情。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比三星的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

未来任重道远,我们还是要加快速度、加大投入,花更多心力去做技术、做产品、做应用,去推动落地。

粤海街道所在的南山区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杨丹,在接受完谭主采访后,特意又发了一条短信给谭主:

“产业发展还是靠各级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粤海街道,只是个噱头”。

南山区科创中心主任刘晓林也抱有同样的想法,他告诉谭主:

当下的形势,让我们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更为深刻了,这督促着我们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把科技创新做得更好。

面对压力,深圳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依然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里,给深圳的压力做了一句总结:

广东、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受到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

为什么是深圳?因为深圳这座城市独有的城市品格。这些品格,推动着深圳这座城市在竞争中、在压力中,不断乘风破浪。

而城市品格的形成,在于人。

为什么是深圳?因为深圳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经济特区发展的创新创造活力”。

深圳人同深圳的联系,要比其他城市来得更紧密一些。

△深圳市民中心  摄影:李玉龙(深圳市福田区摄影家协会)

他们不仅赋予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城市品格,更将自己的命运,同这座城市紧紧地绑定在一起。

南方科技大学王苏生教授,是深圳第一代的建设者。

他告诉谭主,当时觉得深圳就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不仅是自己,还有很多同学,都觉得去深圳,能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机遇和机会,摆在无数“新深圳人”的面前。

但在这之前,他们先做了一件事。他们给了深圳的第一个特质,包容。

深圳的街头,几乎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腔调讲普通话,哪怕他本来是广东人,说粤语。

王苏生教授告诉谭主,来深圳26年,他从来没想过去学当地的语言,到现在为止从来没有学会当地的语言。

深圳作为一座包容的城市,它容纳了很多不同地方的人,南腔北调都可以,只要能说的清楚都可以。

而深圳人最大的特质,还是那句“敢闯敢试”。

最初,这句话推动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后来,它演化成深圳人“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创业精神。

现在,它有了更多的释义。

时至今日,深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7000家,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授权量增速、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五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这些数据的背后,都是人。一个个奋斗的深圳人。

人的容颜弹指老,深圳,却永远年轻。

深圳,也在影响着深圳人。

深圳最著名的口号,莫过于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意味着,归属感和幸福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有一个观点,“深圳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走完了一半。还有一半,和人的生活水准、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如何能让人留下,成了深圳新的命题。

过去几年里,几乎每10天,深圳就会有一座学校拔地而起;过去的一年里,深圳出台了127条具体措施,适配深圳人的发展。

更多的活力和生命力,被不断释放。

深圳正是那座城。

过去开放、现在开放、未来会更开放。

而今,新形势下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在这个历史关头,深圳,当仁不让。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这演绎,仍在继续。

编辑 许舜钿

(作者:玉渊谭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