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眼 | 发力“七个一流”,光明科学城加速布局创新生态链
南方日报
2020-10-15 17:07

改革不停顿,创新谋未来!新起点上的深圳,正在积蓄更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自去年以来,深圳陆续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的崭新定位。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光明科学城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核心引擎。

光明区围绕深圳市委、市政府赋予光明“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战略定位,瞄准“七个一流”(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流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一流的高水平大学、一流的创新人才与团队、一流的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一流的新兴未来产业集群、一流的政务服务)标准,在市各部门全力支持下,经过两年来的不懈努力,光明科学城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装置建设、平台进驻等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各类创新资源竞相集聚光明,城市面貌也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

未来在光明科学城的99平方公里范围内,将出现一座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科学创新之城、开放共享之城、生态宜居之城”。

光明科学城瞄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平台载体建设上全面发力。图为大科学装置区鸟瞰图

构建“一主两副”科学装置集聚区空间布局  

光明科学城聚焦产业需求和科学前沿,围绕信息、材料、生命三大科学与技术方向,充分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从源头创新、科教融合、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等方面加快完善创新生态链。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瞄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平台载体建设上全面发力。总体空间布局上,光明科学城将构建“一主两副”的科学装置集聚区空间布局。“一主”即大科学装置集群,以具有内核生长功能的国家级设施为核心,集群建设材料和信息科学设施。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包括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和1平方公里的拓展区,核心区布局世界级大科学装置,拓展区为大科学装置衍生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项目落户于此,8月18日,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深圳中心二期也将于年底开工,中科院科技创新组团已意向入驻。其中“一副”为科教融合集群,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组团布局生命科学设施。其中,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首批学生已于今年9月份入驻,合成生物研究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正加速建设,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湾实验室将于年底动工。另外“一副”为科技创新集群,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将面向“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化”需求,布局与产学研结合的共享实验室、产业转化孵化平台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转化基地。

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孙冬柏表示,综合粒子设施建在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的大科学装置集群,这里还将建设一批设施集群、创新平台、转化平台,相信能够为未来光明、深圳乃至大湾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综合粒子设施、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两个区域会互动,未来深圳校区学生将会达到两万人左右,为研究开发、产业化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支撑。

光明科学城还规划了三步走的发展路径。到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级科学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具雏形,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加快建设,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形成学科与功能布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持续产出大量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性成果,成为新一轮国际科技产业革命的策源地,成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引擎。

建设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作为深圳实体经济的“蓄水池”,光明区一直坚持产业兴区、制造强区的发展战略,目前以智能产业、生命科学产业、新材料产业及特色服务产业为主导的“3+1”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初现。2007-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59亿元增长到1021亿元,跨入千亿城区,年均增速16.8%,高于同期深圳市平均增长率。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39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主导格局初步形成。

进入新时期,光明科学城带来强劲新动能。打通从0到1,再从1到100的创新全链条,是光明科学城有别于其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鲜明特点。《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面向产业需求构建综合科研体系,其中包括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信息、材料、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符合重点学科发展方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原则上应落户光明科学城。

具备完整创新链条的创新平台正在不断涌现。如依托脑解析与脑模拟大科学装置,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正在组建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未来将有多家企业入驻。

为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全链条,光明区提前布局,出台《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用15年时间,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借鉴国际一流“科学城+产业城”发展经验,分三步走,到2035年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根据产业创新趋势,《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坚持前瞻布局、包容延续和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多维度评价研究遴选光明区重点发展产业,提出构建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还提出“一廊、三区、五集群”的产业总体空间布局。“一廊”即打造龙大科技创新发展走廊。以龙大高速向南联接南山、福田、香港等区域以及向北衔接东莞、广州,对接国际国内创新资源。“三区”即科技创新区、成果转化区和产业发展区,构建“东创、中转、西产”相互协作、相互支撑的功能布局。“五集群”即原始创新集群、科技服务集群、智能产业集群、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

打造“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环境  

科学家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9月19日,光明科学城云端研讨会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迅指出,现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态势就是要从园区走向城区,由科技园回归城区。他认为,要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深圳特色来高点定位光明科学城,绿色、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

丰厚的生态家底为光明科学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光明科学城规划了“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总体空间布局。按照《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山水环境将构建“蓝绿空间”。在城市风貌上,光明科学城突出“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以山水环境为感知基调、公共空间为感知场所、建筑风貌为感知焦点,形成“北林、中城、南谷”差异化的城市风貌。生态环境方面,《纲要》提出了“蓝绿空间”的概念,将加强山体湖泊、河流湿地、基本农田等自然生态本底的保护,建设“湖光山色入城,蓝绿活力交织”的田园都市,为科学家们提供“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的工作生活环境。未来在这里可能实现在300米之内找到大型绿地,500米之内找到城市公园,1000米之内能够进入城市森林。

湖光山色正在成为光明科学城的底色。截至2020年8月,光明区今年新建公园47个,公园总数达260个,总面积达203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30.85平方米。光明已成为市内公园最密集、绿化率最高的“公园之区”。不仅城绿了,水也清了。光明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小微黑臭水体全部验收销号,15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以上标准,河流水质达近20年来最好水平。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高端跃升,也正为光明科学城打造一流的配套环境。目前深圳科技馆(新馆)以及光明中心区井字形主干道已经动工建设,一批未来城市地标将集中落户光明中心区。3年来,光明新改扩建中小学15所,公办学位增长76%,引进深圳实验、华中师大、华南师大等优质资源到光明办学。住房方面,光明已经成为全市最大的人才房建设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总规模4000张床位,是华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医教研一体的高水平医院,目前一期的800张床位已经建成运营;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建设床位规模3000张,未来将是市中医院的主要院区。轨道6号线(光明—福田科学馆)已于今年8月18日开通运营。6号线支线、6号线支线南延段(光明科学城—福田保税区)正在建设之中,届时将串联起光明科学城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光明科学城正以科学促进创新裂变,引领产业聚变,实现城市质变,带动创新能级、产业能级、城市能级大幅跃升。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彭健雄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