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路市场化办展到云上文博会,特区孕育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南方+
2020-09-16 09:37

9月15日,第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组展工作培训会议召开——10月下旬,文博会将以“云上文博会”形式与大家见面,展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融合。

云开幕、云展厅、云招商、云签约、云大数据……此次“开先河”的尝试必将载入中国文化产业史册。

然而这并非文博会第一次“吃螃蟹”,回望展会15载——

举办15年来,文博会“促进和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初心不变,也助力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平均20%的增长速度。从首届至第十五届,文博会展商数量从700多家增加至2312家,分会场数量从1个到66个,海外专业观众人数从0人到22167人;出口额从第二届的98.36亿元增长到第十三届的176.972亿元。

从首届到第十五届,文博会展商数量从700多家增加至2312家。

“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幕!”2004年11月18日上午9时许,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满怀激情地宣布,全世界关注文化的目光聚焦在这里。

深圳举办文博会的想法可以追溯到2002年,有关方面提出大胆设想,采用“政府支持,企业办展”的模式,将文博会交给文化企业去办,把会展完全推向市场。

2003年底,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和深圳文博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就首届“文博会”承办权向全省公开征集承办单位;2004年,深圳文博会正式诞生。

“我在这里看到了两国间文化合作的众多机会。”在参加深圳第二届文博会时,委内瑞拉文化部部长弗朗西斯科•赛斯托•诺瓦斯感慨地说。15年发展历程中,这一届文博会意义非凡。相对“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它的名称中首次增加了“交易”两个字。这两个字,使文博会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也意味着其“市场化”的起步。

从第二届开始,文博会就完全由股份公司运作,所有展务服务按市场化运作确定申办机构、企业。“展会的成败取决于市场运作的成败。最初是非常不安的,因为不知道风险是否可控。但后来我们尝到了市场化运作的甜头,承办压力减轻了,办展质量和水平也提高了。当时我们做了一个评估,75.15%的参展商将参加第三届文博会,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叶建强笑着说。

第三届文博会开始,主办方制定了展会服务的标准化管理规范,建立专门的客户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从招展到参会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在2010年第七届文博会期间正式开业的深圳文交所,成为了文化与资本对接的专业市场。去年4月,深圳文交所启动的“文化产业专项债券”项目为本届文博会期间“文化产业专项债券及产业基金对接交流活动”奠定了基础。

同时,第七届文博会开始推出“1+N”办展模式,从文博会平台,延伸出“N”个专业类展会,如每年12月的工艺美术精品展、9月的“艺术深圳”博览会,以及文博会在国内外多个城市举办的文化产品精品展;优选67个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文博会分会场,全年展示文博会平台的产品和项目。

在去年文博会河源展区,几位来自湖北的观众在几套醒狮服旁停留许久:“我们那边农村要表演舞狮没有服装制作技艺,听说河源的醒狮制作很有名,想来买一些。”他们可能不知道,买一套醒狮服,间接资助了当地的几家农户。

“我们和平县的这家醒狮文化公司是由300多位村民组成的村集体企业,一套衣服会拆解成很多部分由不同村民完成,他们在务农活儿的间隙可以增加收入。”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艺术与非遗科科长张辉德说,这是当地的产业扶贫项目,在文博会的推动下,目前已达到一年一万多套醒狮服的销量。

这是文博会拉动当地产业和就业的一个缩影。15年来,文博会上都能看见广东展团的身影,广州展馆的广绣、vr等黑科技;惠州展馆里传统蜡染技艺的升级产品引得观众驻足停留体验;中山展馆里,冰冷金属在手工的精细雕琢下变成一幅幅温暖绚丽的金雕画……近六年来,实现了21个地级市全部参展。

云南展馆

放眼全国,文博会亦推动全国文化产业走上快车道。早在2007年,上海就正式成立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通过文博会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平台,并以此促进国际化的文化贸易。

河南当代演艺文化精品——舞剧《风中少林》正是借文博会亮出来、走出去的;从2004年开始,陕西省便成为文博会上的闪亮元素。第二届文博会上,陕西民间艺术品成交20多万元,为民间文化瑰宝找到市场。第四届文博会,西安曲江新区签下了高达20亿元的订单与协议,成为该届文博会明星展团。

“将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与当代人民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文博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博会从创立之初,就建立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吸引中西部文化企业和机构参展,通过平台聚合效应,为中西部地区文化企业提供资金、人才、技术支持。

叶建强提到,每一届都有从全国各地而来的投融资项目,它们在文博会上获得了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同时,这些最新产品和趋势可以反哺,让文博会平台完善和健康地发展。

“墨西卡利市民希望与中国人互通有无,友谊长存,且中墨之间亦将贸易互通。”去年文博会上,“一带一路”展馆迎来了首座墨西哥馆,墨西哥总商会会长José Manuel Hurtado Montaño说。

文博会作为全国性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一直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先后向美国、加拿大等40多个发达国家输出70余套“环幕4D影院”系统,每年出口配套影片20余部,《熊出没》、《奇幻乐园》等动漫精品打入欧美影视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华强方特展位

腾讯则在文博会上成立了国内最大的“互联网+”文学平台——阅文集团,占据国内80%的互联网文学创作市场份额,并与美国数字发行公司签署数字出版合作协议。

“从第八届开始,文博会改变过去‘广泛撒网’的海外推介模式,在港澳台、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开设‘海外直通车’”。叶建强曾表示,文博会的海外招商的工作力度只会一年比一年大,渠道一年比一年多。

2015年,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文博会首设一带一路·国际馆(当时叫“丝绸之路”馆),“引进来”的同时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经过十五年成长,“一带一路”展馆参展国家从首设的15个增加至今年的50个。

第十三届文博会开幕,“一带一路”馆受热捧

匈牙利的特色玉米穗编织品,“西边日耳曼文化,东边斯拉夫文化”的捷克旅游推介,罗马尼亚著名艺术家Nicolae Voiculet的音乐表演……这些年来,“一带一路”展馆不仅展示当地产品,而且愈发具有“文化传播”特色。

“我们主要是来展示的,让更多中国人认识罗马尼亚文化”,去年文博会的罗马尼亚展区,一位中国观众表示非常想买一个用陶土烧制的盘子,工作人员Stanei回答,这些东西不做售卖,并向她介绍,“盘子上画有罗马尼亚民族特有羽毛样式的图腾,花纹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随着参展国家逐渐增多,捷克、罗马尼亚、波兰等地的文化符号竞相绽放,全球不同国家的人们从最初的文化认知到文化交流,再到到文化共振,最终推动达成中外产业孵化器等文化层面的深层合作。

编辑 关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