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我们开始正视这头“房间里的大象”
2020-09-15 09:20

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该方案提及的“到2022年抑郁症就诊率提升50%”以及相关的“家长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这个话题受到广泛关注,一是因为问题确实普遍存在,人们从中找到了共鸣;二是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终于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

根据2019年北大团队在《柳叶刀》子刊发表的研究,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抑郁症,中国患者超过9500万。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对抑郁症的了解极为有限,用一位北大医学博士的话来说,“如果用历史的进程打比方,人类对抑郁症的了解大概还处于公元前的世纪里。”

从林肯到丘吉尔,从托尔斯泰到川端康成,从梵高到海明威,从海子到三毛……抑郁症的魅影从未消逝,许多人为此饱受折磨。作为曾经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深圳市作协主席李兰妮曾写出了长篇纪实散文《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在她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精神、命运的分水岭,当我们将成为抑郁病人,或者将要成为抑郁病人时,我们要安静下来,仔细梳理自己的精神脉络,到底哪个段落出了毛病,究竟哪个区域有暗伤,阻塞是什么,裂痕有多深。”

但长期以来,抑郁症在我国是被严重忽视的一种疾病,许多人觉得这样的疾病难以启齿,是不愿去看、去治疗的心理疾病,觉得去看精神科很丢人,还有些人甚至将其直接与精神分裂画等号。在我国,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20%,远低于全球50%的识别率,接受规范治疗的只有10%左右,且呈早发趋势,近年有报道称发病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

这样的情况,使得抑郁症成为“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房间里的大象”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着,却被严重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

抑郁症首先是生理性的疾病,和遗传基因有关,和大脑神经萎缩异变有关。抑郁症当然跟外因——外部压力有关,但外因都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不能简单地把抑郁症看成是心理精神疾病。其实许多抑郁症患者的思维非常清晰,有的“微笑抑郁症”患者,外人甚至都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不正常。对于抑郁症的认识和防治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此次公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中明确,公众对抑郁症的防治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抑郁病患就诊率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同时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体检中心、高等院校等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抑郁症筛查,诸如此类措施都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我们开始正视抑郁症这头“房间里的大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也希望饱受抑郁症困扰的人都能走出阴霾,走向阳光灿烂的人生。

(晶报供稿)

编辑 陈晓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