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多次复发转移命悬一线 3D打印技术助力切除巨瘤
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王小欢
2017-11-22 18:05

胸腔内长了两颗巨大肿瘤,压迫气管,让刘女士几乎无法呼吸,生命受到死神的威胁。近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胸外科张建华主任团队在3D打印技术的协助下,开展了高难度的纵隔肿瘤切除手术,助刘女士脱险。

肿瘤多次复发命悬一线

刘女士可谓是受幸运女神眷顾的肿瘤患者,12年前罹患副脊索瘤,为低度恶性肿瘤,此后肿瘤反复复发、转移,10年前肿瘤在左侧腹股沟区复发,进行了肿瘤切除,5年前转移到左肺下叶,患者又接受了肺叶切除手术。1年前,复查时再次发现纵隔内长了一个肿瘤,因肿瘤位置特殊,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较高,迟迟未能手术。

肿瘤越长越大,刘女士的病情也愈发严重,近期出现了严重胸闷气短,稍微活动就会感到气促,夜间常常被憋醒。“我好害怕,哪天会被肿瘤憋死!”刘女士几近绝望的边缘。直到慕名来到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胸外科就诊,才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外院胸部CT检查提示,纵隔肿瘤比一年前增加了1倍,已接近心脏大小。而且为两个瘤体,较大者约10cm,位于上腔静脉左后方,较小者已达5cm,位于上腔静脉右前方。胸腔内有心脏、肺脏,食管以及重要的大血管和神经,外有肋骨保护,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而纵隔又是胸腔内的重中之重,汇集着身体重要器官的血管,受肿瘤压迫,刘女士的多条大静脉、大动脉移位,上腔静脉被外推变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出现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气管、支气管均因严重受压变窄,随时可能因气管通道受压致使患者呼吸衰竭。张建华教授丝毫不敢耽误,接诊后即刻将患者收入院。

3D打印协助精准切除肿瘤

很快,落户于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广东省医学3D打印应用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临床基地,利用 3D打印技术1:1精准打印出患者肿瘤及周围重要血管、气管及心脏的模型,让医生全面了解肿瘤的位置与周围组织器官的毗邻关系,术前同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

决定为患者手术的那一刻,张建华教授就知道,这是一次“刀尖上”的行走,凶险万分,因为肿瘤所在部位——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其间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气管、胸腺、神经及淋巴组织等,容不得一丝闪失。

术前张建华教授组织科内人员行严密的讨论,制定详尽的手术方案及术中应急措施,术中利用3D模型指导肿瘤精确定位,对巨大纵隔肿瘤进行了完整彻底切除,并保护好无名静脉、上腔静脉、主动脉、肺动脉、气管及食管,手术非常顺利,同时切除了右肺上叶的肿瘤组织。

术后第一天,刘女士的呼吸就顺畅多了。手术采用的胸骨正中劈开的手术切口,手术创伤较大,但在医护人员的配合下刘女士恢复良好,术后10多天顺利出院,出院前患者及家属为张建华主任的医护团队送了一面大锦旗。

据了解,这是南医大深圳医院胸外科开展的第二例3D打印技术辅助解决的疑难复杂病例,此前利用3D打印技术切除了长段气管肿瘤,患者术后同样恢复良好。

3D打印技术在胸外科的应用,一是让医生对于不同患者肺部、纵隔解剖结构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二是在手术前就发现患者肺的血管、支气管有无畸形,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三是手术前,医生可以针对每一位患者在模型上规划手术过程,进行模拟手术;四是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缩短了手术时间。它让疑难复杂病例成功安全地接受外科手术成为现实,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3D生物打印技术能够解决胸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诸如气管重建、器官再生等越来越多的疑难危重病例。

见习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王小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