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拓荒牛·奋斗者的故事:敢作为敢担当 “当代人写成当代史”
读特记者 杨丽萍/文 李伟文 苗威 潘康/视频
2020-09-14 10:01


40年光阴流转,深圳经济特区已然不惑。你可曾知道,城市的变迁中有着这样一群深圳人?他们将自己的汗水挥洒在南国的土地上披荆斩棘;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浇铸在时代的巨轮中无怨无悔;他们将自己的姓名融入了历史的洪流中默默无闻。在深圳人的血管里奋斗的基因从未停止延续,那是“深圳速度”的奇迹也是“深圳质量”的追求;在深圳人的步履中,寻梦的初心从未改变,那是“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激情,也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踏实。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们寻找这些奋斗者;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我们倾听奋斗者的声音;将奋斗的精神传承下去,致敬奋斗者!奋斗者长青!

“都说‘当代人不写当代史’,但是建设特区有那么多的精彩故事,我们不写,很多珍贵历史就遗忘了,历史就烂在肚子里了,我们不做谁去做呢?”

20世纪80年代,当莫小培辞去公职南下深圳闯荡时,并没有想到英语专业出身的自己有一天会书写历史,而且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创业史。但时代的浪潮就是如此的不可抗拒,当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时,莫小培选择了敢作为、敢担当,“当代人写成了当代史”。

意外培养出“敢闯”的精神

莫小培。

来深圳前,莫小培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工作,英语专业毕业的他那时已经出版了三本翻译著作,也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1988年,莫小培辞去了在外人眼里相当不错的公职,南下深圳应聘到一家公司负责企业文化工作。“我来深圳是受岳父母的影响,他们退休后在深圳一家公司继续工作,觉得深圳这边思想和氛围比较开放,朝气蓬勃,发展前途挺好,就极力劝我们过来。”

然而,虽然也是从事文化工作,但在莫小培心里,此文化与彼文化差距较大。公司里面动不动就讲钱,比如编一本画册,要由各个分公司出钱,每天要跟他们谈发多少张照片、多少个版面,然后给多少钱。

“做生意不是我的强项,而且和我的理想格格不入,我觉得文化工作就应该一心一意地去做,去创作、去创造。”莫小培这样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不顺心,却意外地培养出一点“敢闯”的精神来了。

莫小培。

一个出版社的编辑,来深圳后满世界跑,这里闯那里闯,刚开始胆子还有点小。慢慢地,莫小培不管什么高楼大厦,一进去按电梯直接上楼,直接找某某经理,直接找某某老总,胆子越练越大。“就是从一个完完全全的文化人,开始往社会活动家的方向发展了,在这方面这份工作还是给了我很好的锻炼。”莫小培笑着回忆说。

199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莫小培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深圳博物馆正在筹办深圳经济特区十年成就展,面向社会招聘一个“笔杆子”,莫小培听到消息后,立马前去应聘,没想到一拍即合。不久,莫小培调入深圳博物馆。

另辟蹊径筹办成就展

筹办深圳经济特区十年成就展,时间紧、任务重,而且大家都没有搞展览的经验。

“虽然没有经验,但大家都看过一些展览,我们当时就一起讨论,是要搞成传统的像开中药铺那样的展览,把工业、农业、商贸等各行业10年的成就罗列展示出来,还是另辟一条新路。”莫小培回忆说,最后讨论的结果,我们要办一个能够体现10年来深圳改革开放闯劲和改革创新思想的展览,而不是简单的成就罗列。

改革开放后,深圳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蛇口工业区,创造了土地拍卖“第一锤”、第一张股票等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国第一”。

“这些‘中国第一’是怎么提出来的,谁提出来的,这里面就有故事,有人物,展览就要把这些人物、故事写出来、讲出来,用实物展示出来。”莫小培说。

展览的语言也进行了突破,除了中英文对照外,还强调用文学性的语言,而不是简单地用数据来说明,比如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下面都有一段说明,这些说明都被写成了文学性很强的语言,朗朗上口。

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让成就展一炮打响,被评价为有高度、深度、哲理性和文学性,国内外来参观的团体个人络绎不绝。人们都想看看深圳到底是怎么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成现代大都市的,国内的想从中学习经验,国外的想透过深圳的发展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那时候深圳博物馆隔三差五就有一个来参观的“大团”需要接待,甚至包括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和政要。

“办展的那段时间很累,但大家都很有干劲和激情。”莫小培说,如果选择传统的办展路径,会更轻松,但大家还是毅然选择了更难的办展方式,摸着石头过河,确实很有一股闯劲。

当代人写当代史

成就展的成功,却让莫小培意识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当时有一些参观者说,靠着港澳、靠着政策,有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谁来深圳都能搞好。”莫小培说,还有因为参观展览的人感触很深,不少跟我们索要更详细的材料,想了解深圳具体的做法,也提了很多细节上的问题。

所以紧接着,写一本《深圳经济特区创业史》的工作被提上了深圳博物馆议事日程。写书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详细告诉大家深圳改革开放的做法,纠正一些误解,让大家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解深圳,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

“比如说,当时对如何办特区就有两种意见,一是工业园区模式,二是大特区模式。争论得很厉害,两种方案都报到中央,后来中央批准深圳走大特区模式。但当时全世界都是园区模式,没有任何借鉴,所以不是谁来深圳都能搞成的。”莫小培说,我们不回避矛盾不回避争论,建设特区这么大的事,怎么能没争论,怎么能没分歧?怎么会一帆风顺?这是不可能的!做学问就要求真,我们就要把这些写出来。

“只有具体才能生动,只有生动才能感人,才能让人家信服”,秉持着这样的写作理念,莫小培和同事们开始了大量的采访收集工作,上至特区建设初期的领导干部,下至普通的流水线上的打工仔,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被一一记录下来。

人民出版社听说深圳博物馆的人要写深圳史,很惊讶。“当年搞历史的有一句话叫做‘当代人不能写当代史’,因为当代人写当代史有个最大的弊病,就是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容易走样不真实。”莫小培说,我们当时跟出版社说很多事前人没做过,但深圳人做了,博物馆写史没有先例,但不是没先例你就不能做。结果出版社说你们敢写我们就敢出。

《深圳经济特区创业史》获得深圳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二等奖。

获奖证书。

经过几年的努力,1995年《深圳经济特区创业史》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获得了深圳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二等奖。“过了这么多年,回过头想还是很激动。”莫小培说,改革开放的浪潮把我们推向了书写历史的风口浪尖,当代人写当代史,很多人都佩服我们,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敢作为,敢作为敢担当才能成大事。


编辑 张颖

(作者:读特记者 杨丽萍/文 李伟文 苗威 潘康/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