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要建成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成效如何?看这里……
读特记者 陈海峰 通讯员 陈殷 文/图
2020-09-10 15:48

9月10日上午9时,中共河源市委七届十次全会在该市会议中心开幕。河源市委副书记、市长林涛作专题讲题,指出,经过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各层面工作成效明显、势头良好。

一是现代河源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大力实施都市经济带动战略,中心城区“1+6”空间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源城中心区、高铁新城、东源县城、钓鱼台片区等重点板块建设扎实推进,城区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平台,两年来投入60亿元、扩园21平方公里,以高新区为主导的“一区四园”一体化发展开始破题,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阿里巴巴等26家大型企业签订超万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深河产业共建落地投资额超亿元工业项目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市场“虹吸效应”日益凸显。

二是生态河源绿色发展优势凸显。坚持筑牢生态屏障,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大力推进新一轮绿化河源大行动,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扎实推进,成功创建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对接湾区的“大农场”“后花园”“康养地”广受欢迎。系统谋划推进“六水”体系,万绿湖风景区创5A工作加快推进,成功创建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生态优势正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是“融深”“融湾”质量效益加快提升。着力构建与“双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两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251.3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69.3公里,赣深高铁河源段加速推进、河惠莞高速龙紫段建成通车、梅龙铁路正式动工,东江航道河源段分段恢复通航。在机构改革中单独设置市委改革办和“融湾”办,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商事登记便利度位居全省前列。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县区教育“创现”实现全覆盖,广师大河源校区建成招生,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善,“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三大培训工程有力实施,人民幸福“心城”建设取得新进展。

四是防范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有力有效。面对“6·10”“6·12”特大自然灾害创伤,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穿到全市复产复建的每一步每个方面,38.76万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全面恢复提升,540户“全倒户”全部住上新房,1258户“严损户”全部完成修缮,所有受灾村庄的道路桥梁、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全部修复,94个省级灾后重建补助项目和近千个系列修建工程完成进度超80%,紫金桥重建项目主体工程已合龙、将如期通车,曾经满目疮疲的灾区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一级响应期间设置94个联合检疫站排查检测入粤人次居全省第二,守好了广东“北大门”,全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例,是全省病例最少的两个地级市之一。

全会指出,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是省委赋予河源的新使命新任务。提出,下一步要推动“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全面提效破局、努力构筑新局。

一是夺取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全面胜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继续推进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社会扶贫。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机制,研究制定2020年后扶贫开发计划。全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今年底前所有自然村完成基础整治任务,80%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4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重点推进“四沿三区”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粤赣交界地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等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农村重点改革任务。多形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二是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守护好生态屏障。重点保护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保障功能区。实施新一轮绿化河源大行动。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坚决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加快出台《河源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确保空气质量在全省排名前列,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建立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共享和治理联动机制,加快制定我市生态补偿实施办法和管理办法。

三是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生态农业。在特色果蔬、茶叶、高山茶油等方面培育更多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持续打响“万绿河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依托互联网和现代物流打开湾区大市场,打造大湾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水缸子”“茶罐子”和“油瓶子”。推动绿色工业发展。积极发展生物制药、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型产业。以200平方公里深河共建产业园为基础,加快推进高新区与深圳南山共建深河特别合作区试验区,规划建设“深河科技园”,全面启动深河特别合作区规划建设。打造生态休闲旅游高地。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万绿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中国天然氧吧”,打造全省标志性旅游景点。积极开发红色旅游、南粤古驿道、少数民族村寨、城郊乡村等精品旅游线路,大力推广观光体验一体的生态游、乡村游、民俗游。谋划推进“六水”体系和山林文章。加快推进“水系、水运、水能、水资源、水产业、水环境”的“六水”体系建设。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探索碳汇交易试点。

四是搭建三大高质量发展平台。把灯塔盆地打造成为引领河源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平台;把江海联运、综合保税区、市高新区打造成为支撑河源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平台;把高铁新城综合枢纽、江东新区打造成为撬动河源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平台。

五是加快融入双循环体系。畅通产业循环。加快形成与大湾区有机联系、深度融合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成为大湾区现代产业重要战略腹地。着力引进一批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超亿元项目。努力畅通科技循环。加快深圳大学湾区(河源)国际研究院、河源广师大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努力畅通市场循环。打通融入大湾区、“买卖全球”的双向贸易通道,形成与大湾区深度融合的经贸网络。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有效促进恢复性、补偿性消费。大力发展“直播带货”等新消费模式,激活市场循环的巨大空间。努力畅通经济社会循环。持续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打造“南粤家政一条街”“粤菜师傅一条街”。组建跨区域教育联合体,推动各类学校开展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大湾区优质医疗资源,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六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规划发展定位;大力提升县城品质;打造县域主导产业。持续深化与深圳各区的产业共建,推进各县产业园区提档升级,促进县域经济集约集聚、高端高效发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智能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城融合区。积极探索“农业+”“旅游+”“生态+”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灯塔盆地示范区、东源县船塘镇、紫金县蓝塘镇纳入省级城乡融合试点。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市场驱动、健康发展的特色小镇。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陈海峰 通讯员 陈殷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