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放到故宫、黄河边上,来看南科大二实验如何“站在未来办学”!
读特记者 吴佳丽
2020-09-10 14:26

探秘贵州古老侗寨,体验少数民族风情;重走丝绸之路,结合课本知识与真实场景,探寻厚重历史;进京“入宫”,了解新老北京人的生活变迁,解密600载故宫的前世今生;11天黄河流域行走,探究中华文明,理解黄河精神……这一趟趟蕴含丰富教育功能的旅程,是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第二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南科大二实验”)每年寒暑假面向学生开展的研学旅行课程,与该校统整项目课程的深度联结,也是学生把知识“放回”真实世界的“助推器”。

南科大二实验由南山区政府与南方科技大学于2015年9月合作创办,这所学校建校仅5年,却迅速崭露锋芒,散发成熟魅力:深圳市年度最具未来特色学校、深圳教育改革创新奖“年度十大教育改革领跑学校”等荣誉纷至沓来;统整项目课程改革实践辐射影响全国20个省市150多所学校的师生。

是什么让这所年轻的学校在短时间内收获满满?南科大二实验校长唐晓勇表示,学校在办学之初就秉承南山区新学校“办一所优一所”的战略,在南科大创新理念的浸润下,把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DNA”。5年来,南科大二实验一直以互联网作为底层支撑进行教育变革,在办学模式、课程改革、教师发展、教育评价体系、学习环境设计、国际化和信息化等方面大力开展创新探索,为打造南山北部片区全新基础教育品牌、全面推进未来创新型学校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站在未来办学” 让每个孩子都出彩

无论是面对分数这类“看得见”的教育成效检验,还是对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验,唐晓勇和他的团队都是有信心、有底气的。

这份信心和底气来源于学校以包容开放的态度面对挑战与机遇,把“让每个孩子都出彩”作为价值追求,办学以来逐渐形成先进的教育思想,超前的办学理念,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与运作,打造出“国际化、信息化、科技教育、课程改革”四大特色品牌。

时间回到1999年,唐晓勇从四川成都来到了深圳这座创新、有活力的年轻城市,进入南山实验学校任教,与深圳一同快速成长。2014年,他将跟随全国名校长、南山实验学校原总校长李先启所学习、实践的15年积淀带到了南山北部片区的南科大实验小学,把南科大创新的办学理念及办学资源与之融合,同时进行课程创新改革。2015年9月,南科大二实验的前身,南科大第二实验小学开始办学;2017年6月,因南科大教育集团的成立,学校更名为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实验二小;同年9月,应社区需求和教育局要求,该校建立了初中部;2019年5月,正式更名为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5年来,南科大二实验的学生中,不乏家里住得比较远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所仍在成长期的学校?陈翼东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三年前的小一报名季,在对比了大学城片区内可选的几所学校后,他为儿子报了南科大二实验,“这所学校符合我们对优质学校的期望”。在陈冀东看来,这所学校重视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是“站在未来办学”的一所新锐派学校。

将校园设计成“梦工场” 技术“像空气一样”存在

南科大二实验的校园外观看起来并不奇特,方正、崭新的白色建筑体,给人第一印象是简约,实际上这是一个内藏惊喜的“梦工场”。 如何全面打造未来创新型学校?南科大二实验先是采用设计思维,在校园空间重构下足功夫。

变革传统教室的布局,这里的教室“没有讲台”,学生可根据学习需求自由组合桌椅进行独立或协作学习。在构建校园多功能室时,学校秉持实用性、创新性与多公用性,STEM学习工坊、未来创新空间、学生阅读中心、海洋工坊、世界咖啡屋、教师生活空间等地,都是以人为本,顺应课程学习需求,来设计的开放、多元的学习空间。

设计者的巧思蕴藏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校门的背面写着校训“厚德启智,弘毅日新”八个大字。大量的窗户、落地窗设置,让每个空间都能充分接收自然光线,营造出通透、舒畅的学习氛围。打通海洋工坊的其中一道墙,将课堂延伸到户外,学生可随时触摸自然。世界咖啡屋温馨的布置,为老师们进行直播、教学研讨、“头脑风暴”提供了绝佳环境。

“空间决定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方式和情感融合。”唐晓勇认为,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创新空间和氛围,能激发师生的潜能与创意,经过科学设计的空间可以浸润式地潜移默化对学习者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作为一所“未来学校”,校园里的肉眼可见的科技硬件并不多。“我们把信息化作为底层支持,不特别强调硬件,更关注学习的变革。”唐晓勇表示,技术就像空气一样,浸润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技术的运用上,南科大二实验更强调实用性和渗透性。学校推行BYOD学习法(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每个学生自带设备开展课外的项目化学习,而在课堂上学校则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减少使用平板教学。此外,营造操作极简的数字化办公生态,让老师“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

5年来,南科大二实验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从最初的4个班增至42个班。在校园管理上,学校创新采用清单管理的方法,结合学校现实需求开发了30余份工作清单,如课程实施过程管理清单、项目负责人课程设计与管理清单及家长义工清单等,将校园工作细分、罗列成清单的形式,让校园工作化繁为简、高效且有序。

实施统整项目课程 让探究精神成为儿童的生命底色

南科大二实验如此创新、开放、灵动的校园环境,支撑着什么样的课程改革?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仅仅面对教材学习是不够的,孩子们需要面对复杂的真实世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南科大二实验的统整项目课程正是着眼于这样的变革。

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唐晓勇发起统整项目课程创新改革,初衷正是要打破学科内容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以及学科教师之间的壁垒与边界,聚焦学生的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

课程主题的确定是统整项目课程学习的首要任务。南科大二实验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的阅读、学习经验为基础,考虑学生对课程主题的兴趣,在1-8年级每个年级每个学期实施一个主题课程:一年级的《职业日体验》《全球六大生态与世界文化探索》,二年级的《多元智能》《美丽中国》……七年级的《黄河颂》,八年级的《职业规划》,20多个主题均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科教材和真实生活中进行选择,课程内容设计上兼顾科学和人文视角。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从2019年起,南科大二实验把PBL(项目式学习)嵌入到统整课程中,让学生基于问题进行深度学习,推进PBL常态化实施,让探究精神成为儿童的生命底色。

统整项目课程具体如何实施?据南科大二实验数学老师曹雪介绍,以四年级的《茶文化》课程为例,采用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围绕茶文化、茶的用途、茶的经济价值等进行相关阅读、上集体课、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小组探究性学习,课程内容融合语文、数学、历史、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南科大二实验的统整项目课程列表中可看出,职业规划课程贯穿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在八年级,学校会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各种职业。不了解社会,孩子就很难有成长的内需力。当学生们深入各个行业,有了亲身体验,会发现学校课程对未来有非常大的支撑作用,许多学生参加职业体验后,更愿意主动学习了。

推进校外课堂 把知识“放回”真实世界

“强调让学生们把所学的知识‘放回’真实世界中进行思考和运用。”这是武雅娟,一名有23年教龄的资深教师来到南科大二实验任教3年来,对学校课程感触最深的一点。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统整项目课程主题是“黄河颂”,在经过第一阶段的分科大课和第二阶段的分组活动、研讨学习后,学生们会在假期前往黄河流域开展研学旅行课程。郑州、洛阳、西安、延安,沿着母亲河,学生们在黄河博物馆寻华夏民族诞生与发展的摇篮,了解“多面”母亲河的特点,先辈千秋治河的伟大而艰辛的历程。在河南博物院、杜甫故里、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黄河小浪底等地,运用语文、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展开各类深度研学。研学归来后,由学生们自选角度、查阅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形成各自的小论文,并在面向全国直播的网络平台结题会上,进行小论文答辩。

见过世界的孩子,眼界、认知与信心是不一样的。研学课程培养了学生深度阅读,自主、合作与探究及表达的能力。研学课程从2017年寒假开展至今,覆盖二至七年级,学子的研学足迹已踏遍大江南北,丝绸之路、故宫博物馆、茶马古道、东江水系……甚至走出国门,前往新加坡开展STEM课程学习。

为了让课程更广泛、更便捷地联结现实世界,2019年9月,南科大二实验推出了“博物馆课程”,与学校统整课程融合,以跨学科探究的方式带领孩子们走进深圳的历史、自然、人文、民俗等主题博物馆。

每个周末,都会有一辆“博物馆大巴”从南科大二实验开出。在《深圳民俗》课程中,学生们走进深圳博物馆,通过鞭打土牛催春耕、下沙“盆菜”系亲情等场景认识深圳本土广府和客家两大民系;在《南头古城的前世今生》课程中,学生们走进南头古城博物馆,了解深圳本土古迹及城市化开端的过往历史……在这样的真实情景“课堂”上,孩子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分享者、学习者,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探索。目前,《博物馆与跨学科统整课程的融合研究》已被列为南山区教育科技项目2019年重点课题。

秉持“教师第一” 组建有爱的学习型团队

学校的每一次创新,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次学习机会。南科大二实验一直坚持“学术兴校”,鼓励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在团队中倡导“分享式学习”的专业发展路径。因此,学校除了用课程推动各学科教师间有深入交流,每学期还会举办一次教师学术论坛,促进团队的持续改进和专业发展。

此外,“放权”也是促使老师们快速成长的关键。三年前大学一毕业便入职南科大二实验的曹雪,回忆起第一次当项目负责人时表示,压力比较大,“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运用设计思维统筹所有项目细分任务,协调人员分工、做规划、跟进调度等”。原本性格比较内向的曹雪,在经历当项目负责人的锻炼后,性格上有了突破,沟通表达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目前,学校已有50余名教师担任过统整项目课程负责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

学校一直秉持“教师第一”的理念,注重教师职业发展的同时,十分关注教师在校的生活体验。推出厕所革命、教师生活空间重构、世界咖啡屋、每月教师生日会等一系列举措,让老师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与关爱。2020年上半学年,学校为教职工妈妈们精心设计的“母婴室”正式投入使用,指纹识别系统、可视化的新风系统、母婴私密空间等设计体贴入微。唐晓勇相信,把老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老师自然而然会用这份温暖去爱孩子。

令陈冀东等家长印象深刻的是,每天早上,都有校长、老师在校门口用击掌的方式迎接学生。“击掌这一过程,就是让校长、老师和孩子之间有温度的传递,让孩子们进入校园时就有安全感。”在唐晓勇的带动下,南科大二实验形成了5年如一日的“击掌文化”,让每一个学生带着温暖和爱开启一整天愉快的学习。

学生核心素养明显提升 创新经验走向全国

“学校的一切设计,为学生们创造了更多表达机会。”曹雪强调,南科大二实验组织的活动保障“让每个孩子都参与”。“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学生的问题意识、动手实践、合作意识、语言表达、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唐晓勇为课程带给学生们的长足发展感到非常欣慰。

南科大二实验在教育改革的大胆尝试与实践,不仅让老师和家长看到了学生身上积极的改变,更是取得了诸多傲人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以来,统整项目课程成果荣获南山区第三、第四届教育改革创新一等奖,入选深圳市“好课程”,入选深圳市教育精准扶贫优质资源,荣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成果一、二等奖,获评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连续三年入选中央电教馆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获评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

早在2017年,学校便运用网络直播技术,引领发起“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训计划”,全国20多个省市150多所学校共同参与,形成统整项目课程联盟,让南科大二实验的优质课程走出深圳,走向全国。近年来,学校内举办了30余场对外开放的教育教学主题研讨活动,吸引全国各地3000余名教育同行前来“打卡”学习。

5年前,南科大二实验先行先试;5年后,南科大二实验初心未改。经南山区政府批准,学校将承办南科大二实验御景峰幼儿园,南山居民家门口将添一所具有国际前沿视野、学术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公办幼儿园。据唐晓勇介绍,御景峰幼儿园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创新开发自然主题课程,打造森林幼儿园。同时,初中部新校区也正在设计建设阶段,将建成一所对标国际的现代化学校。

如今的南科大二实验,不仅成为家长心目中的好学校,更为深圳“双区驱动”提供一份面向未来、富有创新精神、全国一流的基础教育新锐派学校样本。

(晶报供稿)

编辑 李岷


(作者:读特记者 吴佳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