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梦圆柯蒂斯,闪耀世界的“深圳声音”——专访青年钢琴家罗维
读特记者 张锐
2020-09-10 07:47

青年钢琴家罗维

日前,从深圳走向世界舞台的优秀青年钢琴家罗维在深圳音乐厅连续带来了两场高品质的钢琴独奏音乐会,站在“黎明之际”以琴声诉说心声。13岁圆梦柯蒂斯音乐学院,18岁成为环球唱片公司签约艺术家,获得吉莫尔杰出青年艺术家奖,19岁发行第一张专辑……出生于1998年底的深圳女孩罗维正快速成长为古典乐界一颗闪耀的新星。日前,罗维接受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专访,这位人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回顾了自己的艺术之路,青春洋溢却也掩盖不住超乎同龄人的成熟思考。

抓住每一个机遇,拥有不一样的快乐

从小,罗维就展现出对于音乐的敏感,她将这种最初的喜爱归结为一种“直觉般的,被艺术氛围的吸引”。5岁时,罗维跟着妈妈在深圳看了一场俄罗斯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其中一幕,白天鹅们俯身于地面,一层薄纱从天而降,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之中,她第一次被舞台上这种悲伤而又充满美感的气氛所吸引,至今难忘。在亲近艺术的几次尝试之后,罗维笃定地选择了钢琴演奏这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注定要走艺术道路的孩子,成长脚步总是更快一些。5岁学琴,6岁在香港举办了自己第一场独奏音乐会,10岁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上海音乐附小,11岁摘取了波兰肖邦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魁首,一个月后,罗维又将德国拉赫玛尼诺夫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收入囊中。

将大量精力用来练琴,是罗维快速成长的保证,而她却并没有表现出人们想象中的疲态与叛逆,“我小时候是很开心的,尤其是学完一首曲子的时候,这种高兴和小朋友们在院子里捉昆虫的那种高兴,不太一样。”来到上海求学之后,尽管有妈妈在旁陪伴,罗维仍感受到了最初的艰难与压力。作为中国重要的音乐城市,上音附小、附中汇集了从全国各地前来求学的孩子,校园里也常常能见到焦急等待的大批家长。身处异乡,竞争激烈,罗维坦言“那时有一种随时准备战斗的心态”。

凭着一股定力,罗维在11岁时抓住了一次给时任上海爱乐乐团音乐总监汤沐海试奏的机会,欣喜的汤指当即建议她在短时间内拿下普罗科菲耶夫技术难度要求甚高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初生牛犊的罗维不畏艰难,通过两个月时间的练习,最终跟汤指执棒下的上海爱乐成功合作上演了这部艰深巨作。罗维表示,自己的投入源于“没想太多”,但是她同样明确,“这是我自己选择的道路,没有任何人逼我,既然想以这个为职业,就要把它做好。”

年少有为,13岁梦圆柯蒂斯音乐学院

有着“独奏家的摇篮”之称的柯蒂斯音乐学院,是全世界音乐学子心向往之的地方,郎朗、王羽佳、张昊辰等中国钢琴家均诞生于此。13岁这一年,罗维从上音附小请假赴美考学,向着这所名校发起冲击。要知道,柯蒂斯音乐学院每年的招生人数并不确定,名额取决于当年有几名学生从该校顺利毕业。罗维从当时290位实力非凡的资格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取了当时仅有160名在校生的柯蒂斯音乐学院,成为了朗朗的同门小师妹。

更让罗维激动的是,自己一下子拥有了时任院长加里·格拉夫曼和钢琴名师罗伯特·麦克唐纳德两位导师,这在柯蒂斯钢琴系历史上还是头一回。然而,两位艺术风格和教学风格截然不同的顶级导师坐镇,并不是件轻松的事,面对常常截然不同的指导意见,罗维起初有些无所适从。“格拉夫曼更强调大体风格的把握,麦克唐纳就非常详细,可以花一个小时抠一个乐章的细节。”不仅如此,两位导师都希望听到罗维呈现不同的曲目,“比如我这个星期刚给格拉夫曼弹完拉赫玛尼诺夫,下星期我可能会给麦克唐纳德弹弹莫扎特,我想这对于我扩展曲目量也是好事情。”罗维很快适应了这种学习风格,并渐渐敢于主动提出自己的演绎想法。“他们很高兴我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对于音乐处理的想法,这也是柯蒂斯希望学生拥有的对音乐的理解,和对个体风格的完全把握。”

在柯蒂斯,罗维“啃掉”了一批高难度、大部头的“硬骨头”。“刚去的时候,我就弹了帕格尼尼,勃拉姆斯的两本钢琴变奏曲,其中有很多曲目现在看来都非常难。”此外,还有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5首钢琴协奏曲,舒曼《狂欢节》,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等高难度曲目,都在罗维刚去柯蒂斯的两年内一一掌握。

需要罗维适应的还有很多。在每周四的钢琴大课上,所有钢琴系的学生都得轮流上台表演,并互相讨论。第一次上课时罗维才13岁,最大的学生已经28岁了,其中不乏许多已经成名的演奏家,这对于胆量和演奏都是一种极大的锻炼。不仅如此,罗维还常常报名参加免费向费城市民开放的校内音乐会。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她还获得了一次面向学校赞助人展开的独奏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14岁的罗维完整演奏了长达30分钟的俄罗斯大部头作品《图画展览会》,令观众大为震惊。为此,柯蒂斯音乐学院的校长专门为她发来了感谢与鼓励的邮件。

在柯蒂斯钢琴系,罗维从小小少年成长为有为青年,进入大学课程后,罗维最喜欢的就是与朋友们放学后,一起排练室内乐,常常直到凌晨。而第二天,她又能起个大早,健身、练琴、上课,并兼顾着各大乐团发来的演出邀约,“在飞机上写作业,补功课”是她在演出季的常态。“从小我妈就对我说,‘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说起这句很“深圳”的口号,罗维用爽朗的笑声完成了自己对于校园生活的回顾。

“不断向内心寻找,答案就在我内心深处的某一个地方”

“如果没有文化,就只能成为一个音乐匠人。我一直认为音乐是从心里来,到心里去的。”罗维清楚地知道,在中国从不缺演奏技术好的孩子,因此她对自己有更高的标准。“我们到音乐厅是去听‘技术会’吗?显然不是,我们是想要被音乐感动的,那些被感动的时刻是永恒的。所以我在练琴时除了把技术掌握好,还会思考到底要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体验。”为此,罗维专门找老唱片,研究大师们的音色与叙事方式,也积累了大量的人文社科知识,摸索着自己辨识度的打造方法。

罗维喜欢俄罗斯流派的作品,也喜欢贝多芬,吸引她的是音乐背后作曲家强烈的精神品格。“他们的作品都有一种我很喜欢的悲剧特质,但是在这种悲剧中又蕴含着乐观。比如在痛苦、抑郁中苦苦挣扎的拉赫玛尼诺夫,却写出了‘拉二’这么一部充满力量的曲子。”人类历史上那些影响深远的作品,总是在作曲家们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之时被创作出来。作为一名十分年轻的音乐家,罗维总在音乐演奏中追赶年纪还未到达的地方。她时常觉得自己的表达还是太开朗、太“正能量”,并努力让自己的音乐听起来“更五味杂陈、复杂、焦虑甚至是更加黑暗一点”,如此,音乐的力量才可从岩缝中生发开来。

如何传递出这种力量?罗维表示:“不断向内心寻找。我一直认为,答案就在我内心深处的某一个地方。”为此,罗维试着将自己的经历与想法揉入音乐,用手上的水平弹出尽可能复杂的感情。“我希望在100年后,有人听到我的演奏和我的唱片,他们能被我的音乐感动到”,罗维说这是自己的目标。“不断向自己内心深处想要的音乐靠近,这是一辈子的事业,因为艺无止境。”

主动成熟:20岁的年纪弹出40岁的琴声

17岁时,罗维在纽约的一场音乐会获得了环球唱片总裁的青睐,并在不久后成为了柯蒂斯钢琴系中为数不多的与环球唱片签约的学生。19岁时,罗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张钢琴专辑《WEI LUO》。唱片的策划与设计,包括选曲、服装设计、剪辑等方面都融入了她大量的个人感受。

曲目方面,罗维选择了对自己意义较重的曲子。如,她参加柯蒂斯考试的拉威尔《大圆舞曲》,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的那些令她感动的曲目。其中就包括《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与赋格》。她谈起了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的感受:“肖斯塔科维奇的人生经历坎坷,这么一个压抑过、被逼迫过的人,心里是很多怨气、恐惧和绝望的。这是一首没有发表过的曲子,就像他的心路历程,是很个人化的表达。”罗维说着,哼唱起其中的旋律,“我脑海里想象着黑白电影中,一个孤单的男人背影,在葬礼结束后一个人离开,树叶在凋零……”她仍旧记得当时脑海中浮现出的想象画面。从纽约到费城的火车上,罗维一个人静静地体会着曲中的恐惧、绝望与悲凉,这样的冲击让她几乎哭了出来。她带着当时的情绪完成了录音,并希望将这种感受带给她的听众。

专辑一经发布,首周就登上了苹果音乐和亚马逊音乐的古典音乐新曲榜首,并被英国《留声机》杂志推荐为“值得关注的专辑”,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用整版点评她的琴音:“她的音乐比她的年龄至少成熟二十年。”殊不知,成熟,源于这个年轻女孩的主动选择。在谈到专辑的封面时,罗维笑着说:“很多人说看起来显老,一点也不像19岁的小孩,起码有3、40岁了。”因为专辑收录的曲目都是悲伤的、描写战争的,所以她希望专辑的视觉封面呈现出同样的格调,“复古风、工业化的、中性的、冷酷的”,罗维说出一长串形容词,表达自己心中对于战后人类文明支离破碎的感觉。“我告诉他们不想穿裙子,或者那种大红色的、小女孩喜欢穿的裙子,我希望自己看起来更成熟一点。”最后呈现出的封面上,是破碎的玻璃、拼盘一般的视觉,灰黑白的色调。无论是封面还是演奏水平,都让人难以相信,是一名19岁女孩的首张专辑。

“音乐会带给人们重生的力量”

受疫情影响,罗维于今年3月从美国回到深圳,开始了一边演出、一边练琴、一边上网课的生活。在刚回国的前14天,她一个人在酒店隔离了14天,没有钢琴可弹,干脆开通了自己的哔哩哔哩个人账号,视频号等等,与乐迷欢乐互动。她上传的内容中,有在柯蒂斯与同学们排练的视频,音乐会的节选,以及一些钢琴技巧的展现,吸引了不少乐迷前来“膜拜”,这样的尝试让罗维格外开心:“我觉得,线上音乐分享将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渠道,希望更多人能够在这种比较大众化的平台接触到古典音乐。”

30多场音乐会被取消,罗维曾有过沮丧时刻。“我意识到,我成为了这场疫情的亲历者。”但她细数今年6月在深圳音乐厅举办线上分享会时,台下一个观众都没有,到7月,她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与余隆合作演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时,上座率达到了30%,不久前的深圳音乐厅独奏音乐会,观众上座率开放到50%。“看着演出场馆一步一步开放,我很感动,觉得自己像见证了历史一样!”话语间,罗维“小女孩”的那股激动劲冲了出来。

对于这次在深圳音乐厅举行的两场独奏音乐会,罗维同样用心安排了所有曲目。“想法就是两个字:‘复活’。疫情给演出行业带来了很大影响,我希望音乐带给人们重生的力量。”今年也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罗维选择了贝多芬C大调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黎明”,作为自己70分钟音乐会的压轴。

作为从深圳走出去的优秀钢琴家,罗维对家乡感情深厚。“去过很多一线城市,我感觉深圳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与世界接轨。开放、多元的氛围让我觉得很像纽约。我相信会有更多的音乐家从深圳走出来!”作为“别人家的孩子”,罗维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背后的确也有很多很难受、很难熬的时候,但后来想想,我想要放弃的从来都不是音乐,只是需要缓解一下练琴的累,那么就就休息一会儿,再投入。”不要放弃,是罗维对于那些真正热爱音乐的孩子的忠告,“困难和险境会有非常多。但是要做好准备,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音乐会带给我们丰厚的馈赠和心灵上的安慰。”

【记者手记】

一个小时的访谈时间,罗维始终声音清亮,真诚而大方地表达着所思所想,遇到有趣的话题,她会发出爽朗大笑,是个很有感染力的姑娘。

她的思路很快,当记者抛出问题,她有时会短暂重复一下题面,便很快给出答案,从技巧到内涵的阐述,生动而不失深度,这应该得益于平日里的积累与思考。让人有理由相信,这位年轻的、可爱的女孩是一位有学识、有想法的演奏家。从小辗转学琴,异乡求学,吃过的苦,见过的“世面”,让她透着一股定力,却并不给人距离之感。每个阶段的罗维,似乎总是能够判断出自己能够达到的高度,也因为足够努力,所以抓住了每一个机遇递来的橄榄枝。

“从小到大我都特别喜欢和别人分享我的音乐,但我从来不觉得我的价值能被外界赋予单一的定义。”如今,21岁的罗维透着一股自信而冷静的力量,更可贵的是,她还很年轻,活力满满。旅行、烘焙、美食都是她爱的事情,不仅修炼艺术,也在生活中打磨着自己的独特质感。“深圳声音”罗维,乘风破浪,未来可期!

编辑 董雯静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