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信息公开变隐私公开,把关人哪去了
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2017-11-14 22:36

公民隐私信息泄露,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要么是因个人缺乏防范意识而导致“无心之失”,要么是不法分子为了牟利而非法获取。但如果以为这就是全部真相,就未免太天真了。

原来,一些政府网站也会“主动泄密”。近期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网),迅速开展涉及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排查工作,起因就在于铜陵市和合肥市的政府信息公开网均被媒体发现存在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问题。据调查,类似情况还曾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宜春市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发生。

在这几起泄密事件中,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身份证号都一起出现,有的甚至还同时出现了手机号、重要证书编号。比如在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曾发布的《2016年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专项资金分配结果》中,公布了39对夫妻的姓名、身份证号和手机号;而在宜春市政府信息公开网曾发布的《关于公布2017年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无纸化考试宜春考区合格人员名单的通知》中,公布了910名合格考生的证书编号、准考证号、身份证号、姓名。

政府信息公开变成隐私公开,后果很可怕。遭到骚扰电话、骚扰短信“轰炸”那还是轻的,比如前述39对夫妻就可能被一些“医托”锁定并运用电话、短信“攻势”展开精准营销。此外,公民隐私信息泄露还可能造成个人名誉无端受损,因为他人冒用你的名义所做的事都会被归到你的名下。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法分子会通过冒名办卡并透支等方式,使你的个人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吊诡的是,有的政府网站在发布信息时,却未能尽到把关人的责任。按说,网站作为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就得按照信息传播规律办,而设置“把关人”角色只是基本规律之一。更进一步说,政府网站代表政府部门形象,尤其应当注意信息发布造成的社会影响。何况,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以及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已经被行政法规明确为行政机关的义务。

一些政府网站的把关人哪去了?这个问题值得追问。答案无外乎以下三种:一是并未设置把关人的角色,以致信息发布关口失守;二是虽然设置了却形同虚设,以致闹出“临时工干的”等桥段来;三是把关人素质欠缺,对何为公民隐私信息等问题认识不清。

如今,在舆论压力之下,一些政府网站已经针对泄露公民隐私信息的问题采取了技术处理手段,比如删除相关信息中的身份证号和手机号。但是,事件还没有得到彻查。为了防止事件重演,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应当顺藤摸瓜,查清政府网站把关不严的根子在哪,并对相关责任人拿出严格处理的意见。说到信息公开,事件的后续调查处理情况真该好好公开。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