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东江纵队:孤悬敌后的华南抗日劲旅 ,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
读特见习记者李竹/文 记者邱海彬/图
2020-09-01 20:46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为大力挖掘宣传南粤抗战历史和英烈故事,“重走东纵抗战路”采访报道活动启动。硝烟散去,我们重踏东纵浴血奋战的土地,依然可以听见战士们跳动的脉搏。四天三城,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记者全程参与其中,推出“东纵抗战”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红色记忆

东江纵队于烽火中诞生

沿着深圳、惠州、东莞三座城市的东纵足迹,东纵抗战的历史渐渐清晰。

“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艰苦奋斗英勇杀敌,取得辉煌胜利。”1943年12月2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深圳土洋村正式成立,简称“东江纵队”。成立大会上,千名东纵战士齐声高唱《东江纵队之歌》,峥嵘岁月踏歌而来。

党史资料记载,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其先后建立了7个县级政府和一批区、乡抗日民主政权。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被中共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

在东江纵队成立之前,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等队伍都是它的前身。8月25日,“重走东纵抗战路”采访报道活动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王岭村启程,80年前,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就在这里创建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

1941年6月10日,日军分两路奔袭大岭山中心区百花洞,第三大队和抗日自卫队击退日军数次冲锋突围。经过两天一夜的战斗,击毙击伤日伪军官兵五六十人,日军大队长长濑被击毙。这场百花洞战斗被日军哀叹为:“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战。”

此后,东江纵队驰骋于东江战场,参与文化名人、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的大营救。自1943年正式成立以来,东江纵队在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的情况下,逐步发展成为一万一千余人的武装力量。

长夜破晓之时,东江纵队在曾生司令员的带领下,于1946年6月在大鹏湾的沙鱼涌北撤山东,之后,东纵的部队分成了两支,转战南北。

红色故事

不能忘却的东纵精神

“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报国为民,敢于担当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开放包容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惠州的东江纵队纪念馆里,入门处的墙面上,用红色的字体注释着的“东纵精神”,引人留步。

东纵的历史是由东纵战士谱写的,东纵精神也需要在人身上得到呈现。东江纵队纪念馆馆长曾庆香告诉记者,“东纵队伍最大的特点就是华侨、港澳同胞多,知识分子多。”据不完全统计,从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建立起,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先后参加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华侨和港澳爱国青年有1000余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刚刚结婚三天的泰国华侨夫妇钟若潮和王丽,毅然决定回国加入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钟若潮任东江纵队第三大队独立中队(飞马队)政治委员,王丽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卫生员,但在日后的抗战中他们先后牺牲,王丽牺牲时,年仅26岁。

深圳市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会长李建国,曾这样解释华侨和港澳同胞的牺牲精神,“华侨和港澳同胞在当时都拥有较好的家庭环境,但他们放弃了安定的生活,投身抗日,直至特区建设时期,没有一位东纵老同志倒在糖衣炮弹面前,依靠的是信仰。”

这种信仰在老战士李强身上也得到了体现。8月27日,在深圳市土洋村,记者见到了这位已90岁的东纵老战士李强。1944年,年仅14岁的李强加入东纵地下交通站。为完成工作,交通员们每天都要走几十公里路,还必须晚上赶路,有时一天只吃一顿,全程没有人抱怨。“东江纵队都是舍生忘死的好战士,我们参加革命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能够打败敌人。”李强说。

此外,在东纵精神之下,还产生了一个“奇迹”。历时11个月,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保护下,80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从香港神奇“蒸发”而无一人被捕,安全撤退到大后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被作家茅盾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红色文旅

拉进我们与东纵历史的距离

如今,东纵抗战的历史图标已被一家家纪念馆点亮。目前广东省共有三家东纵纪念馆,分别位于深圳、惠州和东莞。记者走访发现,近年来广东对东纵的纪念馆都进行了升级改造。电子地图、LED墙、沉浸式投影等多媒体、高科技手段,是馆里共有的元素。站在纪念馆面前,这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仿佛触手可及。

2018年,位于深圳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进行升级改造,将大量声光电前沿技术运用到馆中。“2019年7月1日对外开馆后,参观人数比改造升级之前增多,已累计开展各类特色文化活动50余场,惠及市民3万余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执行馆长尚悦表示。

除了纪念馆的兴建,保护修缮东纵旧址也是弘扬东纵精神,推动红色文化建设的方式之一。2005年9月3日,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王岭村的各文物点分别按照抗战时期的历史原貌复原陈列,并与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的东纵历史主题陈列“东江铁流,南粤旌旗”一同对外开放,成为珠三角和华南地区新兴的红色旅游热点之一。此后,百年古村落不再沉寂。

在省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魏法谱看来,传承红色文化,重要的是形式上创新。“我们要努力去适应年轻一代的接收方式,从形式上吸引住青少年,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这指的是不仅我们要单方面的输出,而且还要广大青少年能够反馈回来。”


编辑 范锦桦

(作者:读特见习记者李竹/文 记者邱海彬/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