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之名”,集结艺术 150多件“花”主题作品亮相上海明珠美术馆
读特驻沪记者 匡彧
2020-08-11 16:18

8日,上海明珠美术馆策划举办“以花之名”当代艺术群展,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25位重要艺术家,在由安藤忠雄设计的“有书店的美术馆”中,展出围绕着“花”之母题延展开的绘画、摄影、影像、雕塑、装置、行为表演及与空间有关的缤纷艺术创作。150多件以“花”为主题的精彩创作,既有艺术家从未发表过的新作,也有值得回味的经典代表作。花语深意,型态万千。本次展览展期至12月6日。

花,自然的原初呼吸

“对于宇宙来说,花很小。对于蜜蜂来说,花很大。花是奇迹,我不能无动于衷。”著名画家何多苓的心灵独白和他如梦如烟的花朵绘画都来到了展场。不能无动于衷的还有其他24位参展艺术家。在开幕式上,张恩利、杨勋、胡为一、梁绍基、孙月、徐鑫桦等艺术家到场,为媒体导引讲解,并在“花语”论坛环节分享了各自与花相关的创作故事。

上海明珠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李丹丹女士说:“甄选的逾150余件艺术作品勾连起艺术史中的吉光片羽、此地他乡的风物人情,亦是‘以花之名’展开的观看、再现、创造与沉思,用诗的方式探讨艺术、生命、死亡、欲望、自然、情感、未来等从未远离也从未如此紧迫的议题。”

走进展馆看到的第一件“以花之名”的艺术作品是希沙姆·贝拉达创作的黑白影像《自然激活#3绽放》。在这段短暂的影片中,艺术家还原了蒲公英令人惊叹的绽放时刻,在顷刻间,甚至是加速的状态下,近在咫尺地呈现出自然植物的原初呼吸。

装置作品《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占踞显著位置。两扇斑驳的清代古董门板半开,里面是满墙拥挤欲出的鲜花。这是从创作歌手转型视觉创作艺术家的艾敬的作品,寓意一路走来,推开一扇门,门后是一段全新的旅程。展览期间,门内的鲜花会每周更换,花香缭绕,观众可以通过视觉和嗅觉多种感官“观看”这件作品。

徐冰的作品《在美国养蚕系列三:蚕花》是两幅并置的对比照片,探讨了自然、生命与时间的论题。第一张照片中,绿意盈盈的桑叶插成花束,上面爬满白胖的蚕,第二照片是葱绿茂盛的枝叶变为金银色蚕茧满布的枝干。时间和生命在自然中交织出清晰的网。

梁绍基的摄影作品《蝶恋花》《雪蝶》《丝影》等,也延续了他以时间和生命为核心、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的“自然”系列创作探索。

永生花,凝固生命和时间

花是自然的奇迹,它柔肠百结,也坚强如铁。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的《Lust Flowers》系列摄影作品用丙烯颜料为花瓣着色,让本应枯萎的鲜花在浓烈色彩下获得另一种永生。自然生命经由艺术家的敏锐视角、丰富想象与独特表达而独立于时间之外。

旅德艺术家孙月用蒲公英作画。她在开幕式现场的行为表演《时间轻语——有去》,从截成两半的长凳一头捧起一团蒲公英种子,在人与人的相互传递中种子逐渐散落而去。另一件作品《时间轻语——无回》也让人印象深刻。艺术家在另一半长凳上“插种”白瓷蒲公英,种子已经飞散,花茎恒久留存,“用瓷土和植物,让时间可视,让消亡永存”,她说。她的另外两件装置作品《等》《与此同时》也用鲜花、绿植与陶瓷探索“时间”这一主题。从鲜活到枯萎的白玫瑰与恒久不变的陶瓷玫瑰、在水的浇灌下,上部日益繁茂的金钱草与被水浸渍逐步融化的未烧制瓷土花,一切从展览开始时启动,看得到时间的力量。

艺术家徐鑫桦的《生命博物馆——花》也以陶瓷做介质,将向日葵、玫瑰、百合等鲜花置入瓷土中高温烧制,让生命回归泥土,拓印出生命的痕迹。

赠你一支花,给爱陌生人

展览最后,由装置作品《移动花园》掀起的一段高潮收梢。这是一件极具互动性、情感性的作品,其与观众“传情达意”的能力远非一般自说自话、莫名其妙的装置作品可比拟。

9米长的黑色花岗岩中间被劈开,像蜿蜒参差的峡谷,“峡谷”里种满了鲜艳的非洲菊。艺术家李明维将在春天罗讷河谷看到数百朵花顺河漂流的景象,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艺术家要求每位观众可以拿走一支鲜花,离开美术馆后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将鲜花送给路遇的陌生人。

这件作品延续了艺术家历年来的创作精神,探讨与陌生人之间的赠与、亲密感、信任等议题。“峡谷”里的鲜花是五彩的非洲菊,又称“扶郎花”,像小太阳一样热情绽放,它的花语是互敬互爱、有毅力、不畏艰难,送给路上的陌生人,仿佛是一个隐喻,自然的馈赠、艺术的礼物、爱与善意的载体,像太阳一样拂去阴霾,带来色彩与温暖,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弥合、施予和传递。

(作者:读特驻沪记者 匡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