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父子兵 满腔爱国情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叶月琼 文/图
2020-07-29 15:29

在第93个建军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东莞市道滘镇一位特别的军人,他从军40年,是东莞籍军龄最长职位最高的现役军人,他的名字叫吴立中。

他家原不是东莞的住民,因为抗战流离失所,最终落籍道滘镇,于是就有了这段父子二代投笔从戎,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延续军人本色,矢志奉献祖国的动人故事。

吴立中与父亲吴松

深受父亲从军报国精神境界的影响

吴立中的父亲吴松,1924年出生于粤西一户旧秀才家庭,在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读书期间,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国土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抗日救亡的东江纵队奔赴抗日战场,为民族独立解放事业浴血奋斗。

吴立中同志从小就经常听父亲讲东江纵队艰苦卓绝的战斗故事,深受父亲从军报国精神境界的影响。他慢慢懂得了军人不论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都要无私奉献,都要随时准备为祖国和人民牺牲一切的深刻道理。

解放后,吴松在东莞长安区委当干部。但是他认为,要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状况,最重要的还是要抓教育,要培养人才,所以后来他又重新‘拾笔’,投身教育事业,担任长安锦厦、宵边等学校校长。1956年,被组织派到道滘筹办道滘中学,成了道滘中学的创始人之一。吴松老师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教过的学生,有的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党的高级干部,他的一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一大批英才。

吴立中是吴松老师的二儿子,在父亲严格教育引领下,一直是学校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立志要象父亲一样,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用青春热血书写赤胆忠诚。

自古男儿多壮志,从军报国最精彩

吴立中1956年在道滘出生,1975年高中毕业,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广东省土木工程专科学校,学习成绩优秀。1980年10月,实现他的愿望的机会终于来了。那年,部队到学校来特招大学生入伍。通过政审体检和专业选拨,终于成为光荣的解放军阵列中的一员。在火红的军旗下,他宣誓成为一名空军特招专业技术军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中越战争从1979年至1989年,其中前两年的战斗最为激烈。而吴立中所在部队是参战部队,在那战火中,吴立中同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负责铺轨道,挖战壕,随时都面临敌人的炮火和小股敌人的袭击。

白天要防敌人炸施工现场,晚上也防敌人偷袭营地,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那时候施工都是在夜色的掩护下作业,除了挖战壕,还冒着敌人的炮火挖掘前线地下指挥所。有一次在抢建地下洞库工程时,敌军一个炮弹打下来,洞库突然坍塌了,现场血淋淋一片,5名战友当场牺牲。说到这里,吴立中同志嗓音都哽咽了,心情非常悲痛。他接着说,“我们是含着泪水告别战友遗体,并向军旗宣誓,坚决完成烈士们未完成的任务。”就这样,吴立中用忠诚和生命一次次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各项战斗任务。

吴立中不但长相酷似父亲,而且经历也象父亲一样,投笔从戎,经受战火硝烟的战场考验。

1982年,吴立中被调回广州军区空军设计院,从事战备工程设计和规划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设计院副院长兼总设计师,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副军级职务,是全军资深的战备工程设计和规划专家,主要担负南部战区空军战备工程设计和规划工作。他曾获得空军十佳科技干部,被南部战区空军评为第二届”南疆追梦人岗位铸忠诚”先进典型,多次立功受奖,为国防工程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回望从军路困难连着危险,清贫拌着奉献,但吴立中同志无怨无悔。每当他看到亲手设计的作品拔地而起、看到参与设计的战备工程更新换代、看到新营区官兵灿烂的笑容、他感到由衷的自豪。深深体会到“自古男儿多壮志,从军报国最精彩“的人生价值。

编辑 周宏博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叶月琼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