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志刚:抢抓碳中和红利 重塑企业竞争力
佛山日报 记者 刘蓉
2022-08-15 10:35

“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是中国对外气候治理的庄重承诺,也是国内环保低碳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化压力为动力、转变思路、将节能减排视同企业的发展机遇,是每家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国家、地方、企业都需要积极投入这场影响深远的低碳革命。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骆志刚在接受佛山日报《理论周刊》专访时表示,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之路上,要注重运用绿色金融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佛山是制造业大市,要努力做到绿色金融与制造业结合。企业绿色转型时更要用好“金融活水”,打造企业低碳品牌,重塑企业竞争力,赋能地方绿色发展。

专家简介

骆志刚,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兼任广东省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与服务中心副主任,广东国科创投碳中和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领域为低碳经济理论、低碳转型路径、碳市场、碳金融、低碳区块链、低碳商业模式等。近年来,为亚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科技部提供过区块链+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咨询;为广东省主管部门先后提供过广东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广东省碳中和试点制度设计、地方重点行业气候投融资示范等政策咨询服务。

四大路径助力实现碳中和

绿色低碳发展表现在“低碳、高增长”,是人类历史上的新发展经济范式,必将有力促进地球命运共同体愿景的实现。

《理论周刊》:您认为什么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有哪些?

骆志刚:与传统的高物耗、高污染、低产出型的经济体系相比,绿色低碳发展表现在“低碳、高增长”,是人类历史上的新发展经济范式,必将有力促进地球命运共同体愿景的实现。对中国来说,实现碳中和也有重大且长远的价值。实现碳中和有以下四个路径:

一是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碳中和的最大动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我们国家在国际产业链竞争中要处于微笑曲线顶端,这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争取主导地位。

二是持续不断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因地制宜开发水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利用生物质能;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同时,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

四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生态农业碳汇。

建立成熟和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

要使金融发挥“活水”作用,我们必须从货币政策顶层设计、金融机构考核、金融工具创新、市场主体减排积极性提升等方面多管齐下。

《理论周刊》: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之路上,金融可如何发挥“活水”作用?

骆志刚:金融是手段、不是目的。过去二十年,金融在推动城市化、工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旋律下,金融在助推绿色低碳发展,满足人们对健康、绿色的生活需求方面应提供持续的源动力。发展绿色金融也应成为众多金融机构的新业务、新目标。

金融活,则经济活。此话同样适用于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活,则绿色低碳经济活。今天我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双碳”目标,也就意味着必须举全国金融之力确保“双碳”目标完成。这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客观规律要求。

要使金融发挥“活水”作用,必须从货币政策顶层设计、金融机构考核、金融工具创新、市场主体减排积极性提升等方面多管齐下,设计好系统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路线图,并确保市场主体有积极性参与节能减排,让积极参与节能的市场主体能够获取绿色金融优惠资源。

为此,我国金融主管部门从顶层设计上做了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架构设计。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若干项关于鼓励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其中2021年11月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这是我们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制度优势,也是我们的制度自信。该货币政策工具的推出,必将对“双碳”目标实现产生积极作用。此外,中国银保监会也先后出台了很多文件,鼓励不同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涉及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融资租赁等产品。中国证监会发文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环境、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ESG)报告,基金公司也发行了多只ESG、碳中和主题基金,旨在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上市公司节能减排。

当然,要建立比较成熟、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还必须搞活“碳市场”。碳市场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有力手段,应充分发挥全国碳市场作为碳定价机制的“定海神针”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更严格的总量控制、覆盖更多类型的交易主体、探索交易品种创新、保障碳市场的长期活跃,发挥碳价长期稳中有升的价格信号,确保企业的减排碳收益成为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投资决策的重要积极因素。只有这样,一个政策明朗、生动活泼,产品丰富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才能建立,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才有更多动力参与节能减排,享受绿色金融“活水”滋润。

佛山要努力做到绿色金融与制造业结合

佛山可探索打造基于区块链的碳减排资产开发平台、鼓励不同市场主体通过数字经济创新模式开展联合减排、收益智能分配等新型组织方式。

《理论周刊》:7月13日,《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省设立绿色专营机构40家,绿色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余额增速,直接融资规模稳步扩大,信用类绿色债券和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较2020年翻两番。您如何理解这一行动方案,佛山有哪些可以先行先试?

骆志刚:该方案目标是打造符合广东实际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对于广东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将发挥加速器作用。方案旨在探索绿色低碳投融资新模式、新路径,为广东绿色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该方案充分考虑了经济转型的客观规律,既要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业发展,也要支持高碳产业的低碳化转型,防止“一刀切”,避免盲目对高碳排放行业抽贷断贷。同时,也兼顾了改革创新与金融安全,积极稳妥推进绿色金融组织体系、产品工具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又要求提升绿色金融领域新型风险识别能力,牢牢守住金融安全底线。应该说,该方案务实与创新兼备。

佛山有绿色低碳发展的土壤,要努力做到绿色金融与制造业结合,可在如下方面先行先试:

一是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积极申报国家生态环境部主导的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差异化的投融资模式、培育一批气候友好型市场主体,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打造若干个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平台,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向气候投融资领域充分聚集。

二是建立工业碳账户,破解中小企业参与碳减排融资难的“玻璃门”效应:建立工业碳账户、构建基于工业碳账户的不同碳信用体系,对接金融机构获取绿色金融支持。对于自身财务状况一般、但减排效应较好的企业,鼓励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和担保增信等方式,降低贷款难度,而非发债难度。探索发展专业化的政府性绿色融资担保业务,支持担保机构创新模式,扩大担保覆盖范围,放大授信倍数,支持绿色领域投融资。

三是建立地方低碳专项基金、统筹打造地方碳资产池:建议成立由专业机构管理,市财政注资、市重点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参与的专业化低碳转型基金。基金优先投入市节能减排项目,并确保碳减排资产纳入地方专项碳资产池,鼓励高碳项目低碳转型,对受转型影响的重点对象给予一定的社会转型救济措施。

四是建立基于碳减排的数字经济试验区:探索基于区块链的碳减排资产开发平台、鼓励不同市场主体通过数字经济创新模式开展联合减排、碳减排资产智能分配等新型组织方式。

企业绿色转型要用好“金融活水”

发展绿色金融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传统产业的抛弃,相反,要以此为契机,对陶瓷、家具等行业企业形成控碳减排的约束激励,推动高耗能产业低碳转型。

《理论周刊》:佛山各产业门类丰富、体量巨大。当前佛山金融也支持“绿色制造”,企业该如何借助金融优势实现绿色转型?

骆志刚:佛山是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产业体量巨大。当前,佛山正面临新旧产能转换加速期,一方面,佛山正在加快培育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佛山产业“六大升级行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佛山也要加速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绿色低碳改造转型。发展绿色金融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抛弃,相反,要以此为契机,对陶瓷、家具等行业企业形成控碳减排的约束激励,推动高耗能产业低碳转型。支持“两高”企业积极申报碳减排直接融资工具,获取更低成本资金。在新能源方面,佛山大力发展氢能产业,牵头推进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龙头企业应充分利用好绿色债券、绿色信托和绿色租赁等多元化金融产品体系,助力自身进行技术升级,减少碳排放,实现良性循环。

重视碳资产管理开展企业低碳品牌建设

当前,越来越多消费者倾向购买已经明确承诺减少环境影响的品牌服务,很多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采购商明确要求供应商提供商品的碳信息。我们要化被动为主动。

《理论周刊》:您认为佛山可从哪些方面抢抓碳中和红利,重塑企业竞争力,赋能地方绿色发展?

骆志刚:一是政府和企业都要重视碳资产的管理,现在普通制造业企业的毛利润比较有限,做好碳资产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特斯拉是个比较好的例子,其碳积分收入超过总利润的20%。

二是运用好央行碳减排直接融资工具。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充分用好国家政策,帮助企业获取绿色低息贷款。

三是做好企业产品尺度的碳足迹标签认证,开展企业低碳品牌建设,有效应对欧盟碳边境贸易调节税。当前,越来越多消费者倾向购买已经明确承诺减少环境影响的品牌服务,很多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采购商明确要求供应商提供商品的碳信息。我们要化被动为主动。

四是做好碳资产管理。控排企业要用活手上的配额,把配额资产变为流动资产,合理利用创新的碳金融工具,提供流动性。非控排企业可以积极开发中国自愿核证减排量,获取额外的碳收益。

(原标题《高端访谈 | 骆志刚:抢抓碳中和红利 重塑企业竞争力》)

编辑 采访-黄泽霖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李怡天(客户端),特区报-连博
(作者:记者 刘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