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之遥书写大爱!中国(中山)第31批援非医疗队载誉归来
中山日报 记者 周映夏 卢兴江 实习生 许诺
2022-08-09 10:21

“再见,赤几!再见了,非洲朋友!从刚刚抵达非洲时对未知的期待,到工作生活中面对各种困难时的努力克服,再到如今归程时的留恋不舍,我们和当地的医生、患者建立了真挚的情谊,将会一生难忘。”当地时间8月6日晚,由中山市选派的25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挥手告别这片工作了一年半的热土,戴着赤道几内亚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从非洲马拉博起飞,经德国法兰克福抵达香港,于8日回到中山的怀抱。

一年半的时间,他们在非洲播撒下爱的种子,奏响了一曲曲生命之歌,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援非故事。

▌临别获总统表彰,全体队员载誉而归

当地时间8月4日,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为我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4名队员代表颁发了该国最高荣誉奖——“国家独立勋章”,表彰医疗队一年半来为赤道几内亚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当地时间8月5日,医疗队的另外21名队员也获颁这一荣誉。

此前,医疗队还曾荣获国家“2021年援外医疗工作表现突出集体”、收到赤几总理亲署感谢信、获得赤几中国商会及马拉博医院的感谢信。



医疗队员给当地医生针灸示范教学。

“总统为我们亲自颁发独立勋章,证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医疗队员朱柏乐此次援非承担着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府保健工作,负责总统的日常保健。保健组四人工作小组每天为总统执行三次保健任务,从早上八点半开始直到晚上九点,期间还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除常规工作时间外,每天随叫随到,一年365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酷暑从不间断。

除此之外,他们还要跟随总统国内外出行和出访。朱柏乐作为内分泌科医生,每次都必须跟随总统专机出访,在飞机上随时处理各种情况。工作期间,吃饭往往是大问题,吃了上顿,下一顿可能要等到晚上10点钟才能随便弄点吃的,经常要在车上长时间等候,中间吃点饼干填肚子。一年半下来,朱柏乐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歇过一次岗,保健组的护士和心血管医生生病了,暂时不能上班,他还要顶上他们的工作。

“每个医疗队员对援非工作都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也得到了总统和当地人民的肯定。”朱柏乐表示,援非生活艰苦,充满挑战,工作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压力非常大,但他们每天兢兢业业,从不放松,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全体队员载誉而归。

倾力救治患者,与非洲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

“中国医生好!技术真棒!”这是医疗队员陈壮浩在一年半的援非工作中听到的最多的话。一位35岁的女性患者,术后伤口渗液,每天下腹痛、发热,经过检查后考虑为肠瘘可能,当地医院以往未开展过类似手术,但家属听说有中国医生就果断要求手术,在陈壮浩和当地医生的努力下手术顺利完成,患者一天天好转,脸上露出了笑容。

医疗队员魏锦华曾接诊一位全身苍白、无自主呼吸的婴儿,魏锦华没有放弃,再次检查后发现小孩还有微弱的心跳。他持续给婴儿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婴儿终于恢复了微弱的自主呼吸,眼睛睁开了,一个生命得以挽回。

医疗队员曾东兴在当地曾接诊一个患病毒性角膜炎的小男孩,孩子反复左眼红,流泪两三个月了,没钱只能去药店购药治疗,情况越来越严重才来医院求助。考虑到有致盲的风险,曾东兴就送给他一支当地药店没有的抗病毒眼膏。孩子妈妈很感激,并按照约定复诊了三次,症状明显改善了。最后一次复诊时,孩子妈妈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纸币五千西法(人民币约50元),要送给中国医生表示感谢,被曾东兴婉拒。



医疗队员义诊时与热情的小朋友们合影留念。

儿科医生梁森全曾成功救治一名刚出生但无反应、全身青紫的新生儿。康复出院后,孩子父亲执意将孩子的名字命名为Tomás.Liang(托马斯.梁),以此表达对中国医生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希望孩子长大也能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

一名重症感染的患儿,因为治疗周期长,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经申请,医疗队决定为这个患儿提供免费药物治疗。半个多月后,患儿康复出院。离开非洲前,患儿父母非常不舍,希望梁森全能留下来。梁森全只好安慰他们,“会有新的中国援非医生来这里,他们一样值得信赖。”

据了解,一年半来,医疗队在全力开展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白天在医院积极开展日常诊疗工作,24小时全天候提供线上医疗咨询服务,在周末假期进校园进社区开展急救培训、科普宣教、下乡义诊送医送药等一系列的活动。

医疗队长陈光卫介绍,一年半来,医疗队员填补当地医院多项技术空白,得到医院、患者及家属的充分肯定和赞誉,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援外医疗专家形象。一年半来,队员们坚守驻点医院,为当地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至今年6月底,医疗队在驻点医院为赤几当地民众和慕名而来向中国医生求医的西班牙、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罗马尼亚、古巴、委内瑞拉、摩洛哥、加纳、喀麦隆、加蓬、马达加斯加、黎巴嫩等多国侨民提供医疗服务,累计为20360人次提供门诊服务,为3876人次提供手术服务,参与抢救618次,住院管床18564人次。

鱼渔并授,在非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非洲的医疗资源比较短缺,特别是外科,一次性的医疗耗材基本没有,医疗队员陈壮浩自制棉球、纱块,捐赠当地高压灭菌蒸炉进行物品灭菌、消毒,传播无菌观念和培训无菌操作、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他经常通过培训、视频、实操等方法,协助当地建立一支自己的外科团队。

在马拉博医院,医疗队员魏锦华带教了两名刚毕业的新生儿诊治实习生,带他们查房,手把手讲授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技术。随着经验的积累,这两名实习生诊治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与魏锦华也成为了跨越国界的好朋友。

作为一个检验科医生,辅助临床医生排查疟疾、伤寒是医疗队员梁敏儿在马拉博驻地医院一年半的主要工作之一。她把国内带过来的压脉带、蝴蝶针拿到科室并教当地医生操作,他们很快上手了,并连连说“很棒很棒”。她还承担科室实习生的教学工作,给他们培训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及维护,教授制作合格的血涂片等知识。

从报名援非开始,医疗队员陈伟涛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用行动去诠释中国医疗队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在巴塔总医院,除了做好每一次手术麻醉之外,陈伟涛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将所学技术传授给当地跟班医生,给当地留下带不走的麻醉人才。

为实现这个愿望,陈伟涛自掏腰包,从国内购买了心肺复苏模拟人、环甲膜穿刺针、中心静脉穿刺包等物资,克服种种困难,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当地医生听得懂的西班牙语培训课件。每一次培训时,陈伟涛需要佩戴N95口罩、穿隔离衣,一次心肺复苏演示过程,往往让他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援非期间,陈伟涛与当地医生和护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巴塔总医院手术室主任、护士长都用西班牙语向他表示感谢,让他感到无比幸福。

欧迪来斯是赤道几内亚巴塔医院的一名实习医生,也是医疗队员李博的得意门生。“老师,针灸痛吗?扎到了神经和血管怎么办?”这是欧迪来斯刚开始学习中医时向中国老师提出的疑问。为了突破语言难关,每次出门诊,李博都同时带上中文、西班牙语、英语三本针灸书籍,交替使用西班牙语和英语给学生教学。“老师的针灸手法很赞,就像中国功夫一样,一眨眼的时间,针灸针就进入了人体的穴位。”几个月的跟班学习中,欧迪来斯逐步认识了常用的穴位,学会了艾灸、拔罐以及常用推拿技术,可以给患者看病了。

经过中国医生手把手传授经验,“中医风”不断升温,中西医诊疗技术在当地医院全面推开,媒体、官方部门多次推荐当地医学生前来“跟师学艺”。医疗队员张振山在当地开展了新技术、中西医特色技术共20多项,在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骨科适宜诊疗”7人团队,他以一双手、一根木棍、一枚银针、一个罐、一枚针刀,开展了系列中医整脊、正骨棍点理筋、钱氏棍针等多项中医特色外治法,受到当地患者的称赞。

完成援非任务,希望一批批援非人接力传递中非友谊

在遥远的非洲,援非医疗队员既是医生又是白衣外交官,是加强中非友谊的纽带,不但承担救死扶伤的责任,同时也向当地民众传播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为中国和赤道几内亚两国友谊贡献力量。远在他乡异国,万里之遥,医疗队员把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化成工作上的动力。

在当地,医疗队先后多次赴当地的乡村和学校开展义诊,给当地居民送医送药,惠及当地民众超过500多人,为他们解除疾病困扰之苦。他们曾为当地一所小学学生开展身体检查、脊椎侧弯评估等,为当地小学生健康发育成长保驾护航。一年半时间,医疗队共开展各类业务交流和技术培训81场1698人次,医疗队员还主动向民众开展健康教育,通过社交软件平台在大学生、医护人员中开展新冠肺炎科普知识讲座,介绍中国疫情防控方案和治理理念。

一年半的时间里,让医疗队员张振山感受最深的是,越来越多的患者、医生认可中医,他们不断推荐病人过来寻求中国医疗队的救治,“适宜诊疗”骨科团队一年来诊疗了包括中国、赤几、古巴、加纳、俄罗斯等国家的患者朋友,治疗效果不错,这些患者非常信任中国医生,让他也为中医感到骄傲。

踏上国土,医疗队员们激动不已。回到中山后,陈壮浩第一时间向亲朋好友、单位领导、同事报平安,“接下来这段时间会多陪陪家人,特别是我老婆,她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还要定期去看望两个70来岁的老人,确实很不容易。”由于援外工作和国内工作差别很大,他准备尽快调整心态和时差,及早适应国内工作。

“援非期间,虽能和家人隔空视频,但仍会想家。当你身处国外时,会更强烈感受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幸福和自豪。”魏锦华的妻子曾问他,如果有机会还会去非洲支援吗?他说会的,因为在非洲一年半的工作中,他们和当地的医生、患者建立了真挚的情谊,将会一生难忘,那里写下了太多中非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感动和期盼。

“18个月的非洲援助任务已经结束,我的心情很激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虽然贫穷,但是非常善良和纯朴。能用自己的技术,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这对于我的人生来说,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幸福。”医疗队员林志光说,把中山先进的医疗技术带给非洲人民,并手把手教会当地医生,给当地留下医学的种子,让他感到骄傲与自豪,未来,希望一批批援非人接力传递中非友谊,继续用心用情谱写中国医疗队的援非故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万里之遥书写大爱!中国(中山)第31批援非医疗队载誉归来》)

编辑 采访-黄泽霖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记者 周映夏 卢兴江 实习生 许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