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政企联动打造“爱心车间” 让更多阳光照进精神康复者的生活
江门日报
2022-07-25 15:24

精神康复者在“爱心车间”工作。图 梁爽 潘瑞媚

“自从来到‘爱心车间’工作后,有了固定的收入,还有社保、医保等,生活有了保障,并且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觉得很高兴。”近日,在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39岁的精神康复者阿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据了解,“新起点就业康复工场”(挂牌“爱心车间”)项目是由市残联、蓬江区残联共同推动,引入广东羊城人力江门分公司,对接爱心企业广东兴艺数字印刷股份公司,依托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以及杜阮、棠下两家社区康园中心,设立“爱心车间”试点,由企业和康园中心运营机构共同管理。

其中,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是江门市首个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由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通过江门市“公益创投,扶贫助残”项目开展,于2016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现有学员97人,进入“爱心车间”的学员有61人。通过进入“爱心车间”,学员得到了生活和医疗保障,实现了自我价值,解放家庭生产力,促使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

“互联网+政企联动” 凝聚力量助残疾人解决就业难题

残疾人就业,一头连着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家庭幸福。然而,一般企业缺乏专业的针对残疾人的就业技能培训,无法提供适合这类群体工作的空间环境。另外,长期以来,大多数残疾人服务机构主要依靠政府“输血”模式,不能产生长期可持续的稳定盈利,因此难以为继、不可持续。

“‘爱心车间’着力探索培育‘政府主导、残联推动、社会承办、企业融入、残疾人参与’的辅助性就业新模式。”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主任潘兴华介绍,这充分体现了江门市“政、企、社”多方联动,共同助残疾人解决就业难题的责任担当。

在服务模式上,采取“互联网+政企联动”的形式,由政府部门提供辅助性就业场所和专业看护服务,企业打造“爱心车间”,提供产品及岗位信息、生产线改造、物流管理、岗前培训等,并与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和为其购买社保,根据残疾人的实际生产水平设置货物完成量、仓库储备、物流调度等生产管理流程,对多点安置的残疾人通过互联网进行集中管理。

项目团队负责整体运营维护,为残疾人提供职业能力培训和法律咨询,同时还组织业内权威专家带领团队进行课程研发。在“爱心车间”启动后,团队还将负责现场调控、残疾人劳动仲裁咨询、离职残疾人及家属心理安抚等一系列后续服务,让企业安心做好事,没有后顾之忧。

“爱心车间” 为精神康复者及其家庭带来新希望

“我曾几次外出找工作,结果并不如意。每一次,当我觉得无望想要放弃时,工作人员都会不断地鼓励我,一次次地告诉我,人生不是是非题,而是选择题,给予我希望,给予我选择的勇气!”阿强回忆屡次找工作碰壁的经历时说道。

2019年年底,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的“爱心车间”试点运行,阿强作为第一个被推荐进入的学员,迎来了就业的曙光。

那么,进入“爱心车间”需经过哪些程序呢?以阿强的经历为例,进入“爱心车间”工作前,要先接受身体康复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情绪的稳定和控制、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在评估达到标准后,他开始了一段时间的基本训练。之后,阿强进入职业技能评估,主要评估是否能适应岗位的基本生产和车间管理。阿强分享道:“经过努力训练和导师们的帮助,我的职业技能评估达标,加上康复管理人员的推荐,就能正式加入‘爱心车间’,跟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进入‘爱心车间’后,还会进行专项培训。”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康复科主管护师郑宇婷介绍,除了岗位技能的培训外,还有岗后支持的培训(如人际交往、应对压力、心理调适等)。其间,精神康复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课程,例如电脑、管理、设计、会计等,提升现有技能,为未来就业打下更好的基础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里,除了简单的手工加工外,还有进出货跟进、出入货单的整理、办公软件操作等,每月有固定的劳务补贴。”阿强颇有感触地说,“我不再是一个只会伸手等别人救助的精神康复者,我也可以凭自己的劳动技能,为自己和年迈的父母带来更好的生活。”

“目前‘爱心车间’里所有的服务对象都已购买社保,每个月的医药费报销也为家庭缓解了一部分负担。”郑宇婷欣慰地说,“‘爱心车间’的工作改善了精神康复者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难题,也为家庭带来了新希望。”

(原标题:《政企联动打造“爱心车间” 让更多阳光照进精神康复者的生活》)

实习编辑 林辰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张雪松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