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文物保护工作:守护文明根脉 推进“侨都赋能”
江门日报
2022-07-25 10:07

中国侨都江门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现有核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1770处,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9处。“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为江门文物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

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珍惜定格的历史,爱护不朽的文明。一系列积极的信号正从江门发出:对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的挖掘、保护与活化,开启了丰富的创新实践,开全国先河发掘“侨批中的党史”;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重点开展“聚侨引智”工作,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台山上川岛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成功入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

一直以来,江门市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不断拓展文物保护理念和发展模式,让沉睡的文物资源“活起来”“火起来”,文物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获得新成就,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推进“侨都赋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适应新常态

夯实文物工作根基

每逢周末,中国侨都(江门)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馆”)便迎来不少人参观。他们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历史爱好者,有的是回到家乡寻根的侨胞……侨博馆不仅是华侨精神寄托之所在,更是华侨华人文化的展示殿堂。

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广大文物工作者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深入做好各项工作,推动文物事业更好发展。要坚持保护第一,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近年来,江门推动文物保护升级,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

一方面,摸清遗产资源家底,完成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核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1770处;全市博物馆馆藏藏品72202件,仅侨博馆一家单位的华侨文物藏品就达到3万件/套,该馆馆藏华侨文物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高,位居全国同类博物馆前列。

另一方面,强化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全市省级以上文物基本完成“四有”工作。实施重点文物抢救维修工程,近5年江门市累计投入各级文物保护经费超2亿元,对开平碉楼、新会学宫、新会书院、陈白沙祠、陈少白故居、新宁铁路北街站旧址、翁家楼、台山浮月洋楼等文物进行维护修缮。

同时,推动不可移动文物提档升级,交出一份份亮眼的答卷:陈白沙祠、开平风采堂、司徒美堂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门甘化厂制糖分厂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是全省现有的3个国家工业遗产之一;开平立园、新会金牛山华侨义冢等15处文物点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增红线女故居、龚昌荣故居等一大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把握新要求

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启明里是江门城区13个百年华侨古村落之一,经过整饬一新,成为江门一处新的文化地标。“大家在这里温习城市历史,走进其中,就好比走进一条时光隧道”,日前,“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香港主持人陈贝儿来到启明里时感慨道。

文物“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近年来,江门坚定不移走文物保护高质量发展之路,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与合理利用转变。一幅经济社会与历史文物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在侨乡大地徐徐展开:

传承侨乡红色基因——

核定公布江门市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般不可移动文物革命文物名录59处。

建设侨乡“博物馆群”——

市财政投入1.54亿元实施中国侨都(江门)华侨华人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计划今年建成开放。新建开平市博物馆新馆、鹤山市博物馆新馆、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台山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全市现有国有博物馆8家,其中国家二级馆1家,三级馆3家,藏品72202件。

探索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模式——

依托中山纪念堂、陈少白故居分别建设蓬江区、江海区博物馆,填补了两区长期没有区级博物馆的空白。

促进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

一方面,实施文旅融合重大项目。比如启明里活化项目通过民生基础和业态建设,成功创建广东省旅游休闲街区。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以全国罕见的连片骑楼建筑为开发基础,打造中国古镇文化旅游新地标和华侨文化展示窗口与平台。

另一方面,构建侨乡文化遗产游径。编制《江门市侨乡文化遗产游径总体规划及游径设计》,将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开平碉楼与村落等文物点串联起来形成文化遗产游径,现有5条游径入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6条游径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

运用新思维

打造珠西考古示范基地

台山市上川岛大洲湾花碗坪附近的海滩上,海浪一层一层地漫涌上来,又一层一层地徐徐退去。不远处,方济各·沙勿略墓园面向辽阔的大海,无声地诉说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故事……2016年,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跻身”我国海丝首批申遗遗产点名单。

文物无言,却是历史最深情的讲述者。近年来,江门积极转变思路,推动考古工作由注重遗址挖掘向推进成果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转移。

江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为加强海丝史迹考古保护工作,多次配合国家文物局开展水下考古工作。2016年颁布《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并于2019年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成为海丝申遗城市中率先完成立法保护工作的城市。同时,持续推进以台山海丝文化为主导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成考古遗址公园广海片区首期环境整治工程,并实现对群众开放。

如何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江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实践。“让文物讲述历史,我们就要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推动文物‘活起来’,用心、用情讲好江门文物故事。”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2020年7月,广东省文物局批准在江门市博物馆挂牌成立珠江西岸文物考古工作站,成员单位包括珠海、佛山、中山、江门、肇庆等5个市的博物馆,江门市博物馆为站长单位。自成立以来,开展理论和实践培训班两期,共培训学员85人次。

江门市博物馆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依托江门市陈白沙纪念馆共建首个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配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江门地域新发现文物、水下考古、高速公路、高铁、跨海通道、工业项目建设等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近10项。

基地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学术大讲堂,组织“江门地区考古成果展”“江门海上丝绸之路考古调查成果展”等展览,举办“火与土的艺术——陶艺考古班”常态化特色活动,开展“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大讲堂”“穿越寻踪之走近考古”等主题的公众考古开放日活动,举办考古夏令营并创办《考古小报》,受到社会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

(原标题《守护文明根脉 推进“侨都赋能”——江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综述》

实习编辑 温泓烨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张雪松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