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公布:广州要成为“先行之地”、“典范之都”、“创新之城”
广州日报 龙锟
2022-02-17 23:18

2月17日晚,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了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该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推动广州全市科技创新的重要指引性文件,也是广州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迈向世界主要城市先进水平的行动指南。规划提出了广州到2025年的总体目标,就是成为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行之地、国际科技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极具吸引力的高水平开放创新之城。

□ “辐射极”、“汇聚地”、“桥头堡”

规划同时提出了广州科技创新的具体目标,便是创新驱动取得新成效,力争推动广州原始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科技创新赋能老城市新活力更加充分、创新创业生态更加卓越,成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外溢的“辐射极”、全球高端人才的“汇聚地”、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

瞄准“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广州要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全面提速,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有新突破,省级以上战略科技创新平台数达320个,在若干重点领域产生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提升至15%。

瞄准“技术攻关水平全面提升”。广州要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迈上新台阶,在呼吸疾病防治、智能网联汽车等若干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一批战略性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00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件以上,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超过60家。

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生产线

瞄准“科技赋能发展成效显著”。广州要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拓展前沿科技应用场景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达1.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

瞄准“创新人才资源富集涌现”。广州要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引进海外人才数达1.8万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比重达150人年/万人。与科技创新相匹配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机制更加健全。

瞄准“科技创新生态国际一流”。广州要实现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成势、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粤港澳科技合作全面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率先形成与全球创新资源融通共享的有效示范。全社会创新投入水平进一步提升、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R&D投入强度突破3.4%,新增上市科技型企业数超过60家。全市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更加均衡,科普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24.5%。

“十四五”时期广州市科技创新主要目标指标

□ 科技创新“一轴四核多点”总体空间布局发布

优化提升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成为规划的重要内容。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广州构建“一轴四核多点”为主的科技创新空间功能布局,形成“一轴核心驱动、四核战略支撑、多点全域协同”的点线面多层次格局,促进区域联动、高效协同,强化与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的衔接,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重大创新节点能级,辐射带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一轴:即科技创新轴。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天河智慧城、广州大学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南沙庆盛片区、明珠科学园等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打造科技创新轴。

四核:即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促进“一江两岸三片区”良性互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南沙科学城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广州科学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和“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

多点:即新时代全市科技发展的关键节点。在全市范围内推动重要片区、科技园区、创新型商务区组群式发展。中部以荔湾、越秀、天河、海珠、番禺区的重点片区为主体。东部北部以黄埔、增城、白云、花都、从化区的重点片区为主体。南部以南沙区的重点片区为主体。

广州市科技创新“一轴四核多点”总体空间布局

□ 广州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已连续两年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规划同样对此进行部署。

在构建科学高效的多层次实验室体系方面,广州将整合优势资源全力建设广州实验室,打造服务国家需求、承担国家使命、体现广州实力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按照“战略急需、支撑产业”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生物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家省实验室建设,推动以目标为导向开展跨学科、大协同攻关,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调整,支持广州市高校院所、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

在高标准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方面,广州将大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并积极配合广东省推进中心组织机构建设,探索体制机制先行先试,以集成电路与关键软件、生物医药与器械、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领域为主攻方向,突破“卡脖子”技术,锻造“长板”技术,塑造产业发展核心优势,推动建设成为跨区域、跨学科、跨产业的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广州还将加快建设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整合行业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力争在新型显示知识产权、产业化材料和装备国产化、工艺研发与生产脱节等“卡脖子”问题解决方面取得突破,提升广州新型显示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构建和完善新型显示产业链。

广州琶洲试验区

在统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广州将打造深海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加快建设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建设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开启极端环境下海洋科考新模式。加强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综合应用,实施物理海洋、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等多学科综合考察。加快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建设,围绕天然气水合物勘察与试采、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大洋科学钻探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我国海域油气勘探技术发展。广州还提出加快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推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升级改造、拓宽运用领域,深化粤港澳三地超算应用交流和合作研究,携手港澳打造“超算资源共享圈”。推动超算中心在天文、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多领域延伸应用。

在建设高水平科研院所方面,广州大力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推进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广东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加快布局新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支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加强团队建设,集聚国际一流人才,支持开展原创性研发活动,支撑产业技术创新;广州还将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出台全国范围内有创新示范作用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政策措施,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在科研模式、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方面积极探索,以优势领域为依托鼓励积极创建省级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在穗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广州还将推动科研院所提升创新动能,强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合作,吸引更多央企、大院大所等“国家队”科技资源在穗建设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在穗科研院所引领和集聚效应,支持科研院所聚焦重点产业方向,联合龙头企业、高校等,组织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质量技术供给。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天河二号”系统

□ 广州将建设建设顶尖创新人才高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规划提出,广州要引进更多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善于统筹协调的世界级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加快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全方位培育、引进、用好人才,形成“才源广进”工作格局,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

广州将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拓展引才视野和渠道,发挥重大创新平台的“磁场效应”,多形式发现培养吸引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达国家院士、两院院士和国际一流战略科学家落户。坚持“高精尖缺”定位,依托省重大人才工程以及市级人才计划重点专项,聚焦前沿领域,造就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国际一流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探索实施“机构化成建制”引才项目,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更好发挥女性科技人才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研究人员在现代精密光学与太赫兹实验室内做实验。

广州还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广州将加快建设青年创新型城市。加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强化高等院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能力,发现一批创新思维活跃、敢闯“无人区”的青年才俊。同时持续向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选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加大科技计划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

广州还提出,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面向产业需求,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推动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支持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推进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

编辑 秦天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郑蔚珩 党毅浩

(作者:龙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