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重年俗,渊源溯远古
广州日报
2022-02-01 10:09

一元复始春晖近,又是辞旧迎新时。

趁壬寅虎年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翻开日历,探寻这些隐藏在一个个平凡日子里的春节习俗,共同感受“过年”这两个字的深厚内涵。

资料图:年夜饭 (庄小龙 摄)

广府年夜饭渊源可追溯至南北朝

广府年夜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从南北朝到宋代,典籍中都有记载:年夜饭有饮“屠苏酒”“柏叶酒”和“桃汤”的习俗。明清之际,南方的团年饭和北方已有明显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南方一般是要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

岭南文化大家黄天骥表示,过了农历十二月十五,老广州人便要作过年的准备了。几千年以来,即使穷苦人家,到过年也要略为休整,所以有“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的俗谚。

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 (苏韵桦 摄)

广式团年饭,上菜的数量必须是“双数”,传统有固定“八大式”:第一式,无鸡不成宴;第二式,发菜猪手,发菜/生菜蚝豉炖猪手在粤语中都有“发财、生财”的意思;第三式,菜胆扒冬菇,冬菇形似铜钱,寓意财源滚滚来;第四式,年年有“鱼(余)”;第五式,红皮赤壮烧猪肉,寓意身体康健,红红火火;第六式,虾虾大笑,虾,粤语与“哈”同音,寓意笑口常开;第七式,盆菜,让人感觉一“盆”喜庆;第八式,老火靓汤,这是广府人一年到头最牵挂的味道。

大年初二要吃“开年饭”,传统要做九种菜肴,俗称“九大簋”,寓意“开年大吉”,包括白切鸡、烧乳猪、清蒸鲜鱼、发菜蚝豉焖猪手、菜胆扒冬菇等。有些家庭会斩烧肉,取红皮赤壮、健康强壮之意。甜品则要吃红豆沙、莲子百合糖水等,有甜甜蜜蜜、百年好合之意。

资料图:盆菜 (李波 摄)

大年初七是“人日”,俗称“众人生日”。家人会欢聚一堂吃“七样菜”。“这是中原古俗,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叶春生说,“七样菜”中的五种是固定不变的:芹菜、蒜、葱、芫荽、韭菜。芹菜的“芹”谐音“勤”;蒜谐音“算”;葱谐音“聪”;芫荽的“芫”谐音“缘”;韭菜的“韭”谐音“久”。另外两种就按照喜好搭配,总之就是“勤快、划算、聪明、有缘、长久、富足有余”。

广州人过年,南派醒狮威风霸道,从来不走回头路。在村落祠堂门口,要等一队狮子走后,其他狮队才会入场。狮队入祠堂前要三叩九拜,采青后不能掉头离开,而是狮尾向外退出来。此外,南沙黄阁镇的麒麟舞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同样是过年必不可少的节目。

“利市”最早见于《易经》

经演变渐有“喜钱”之意

广府人辛勤劳作一年,把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待,寄托在从腊月到新春的仪式中,凝聚在辞旧迎新的年俗里。

1400多年前,南朝人宗懔在他的《荆楚岁时记》中这样记述当时的“春节”习俗活动:“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拜年风俗与时俱进,花街趋时变奏,龙狮技艺日益高超,年宵食品花样翻新,但都不离一点传统根脉,在欢乐祥和中透出广府特有的礼仪仁爱的光芒,生生不息。

资料图:学生用利是封做灯笼 (庄小龙 摄)

“卖懒”原来叫“卖冷”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叶春生在其作品《春俗如歌》中,充分肯定了广府年俗文化的博大。他认为:广府地区的岁暮迎春花市、交子时烧开门炮是广州年俗的一大特色,广府文化最能代表广东特色。

谈及春节经常上热搜的广州“利市”,他表示,“利市”这个词早在《易经》中就出现了,但是在几千年前并不是今天这个意思。春秋战国时期,“利市”是指好买卖、好运气,经过后来的演变,这个词渐渐有了节日、喜庆时所赏的喜钱的意思。直到今天,广府还是用“利市”来代表压岁钱。

著名的岭南文化大家黄天骥表示,除夕之夜,广州还有“卖懒”风俗。各家各户的小孩提一盏小灯笼,带上红鸡蛋和慈菇,三五成群地走在街头巷尾,哼唱卖懒歌:“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人懒我不懒。”小孩卖完懒回家,会把红鸡蛋分给家中长辈,分得越多,表示自己的懒卖得越多,来年就越勤快。

广府充满童趣的年俗“卖懒”,早在清初就有记载。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说:除夕时,广州人“以苏木染鸡子食之”,以火照路,日卖冷(《广东新语》)。苏木染鸡子,即以红水染鸡蛋。由此可知当初,广州人当时卖的是“冷”。久而久之,“冷”演变为“懒”。因为在粤语,“冷”“懒”二字的发音很相近。

从“谢灶”开始入年关

这两天是老百姓传统“谢灶”“开油锅”的日子,人们都在筹备年货。“传统上,广州人以祭灶日作为入年关的开始。”叶春生说,广州人把“祭灶日”称为“谢灶”,也是传统中的“小年夜”。不同于北方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为入年关的标志,广东气候四季变化不明显,也没有吃腊八粥的习惯,故以祭灶日作为入年关的开始。

进入年关后,大家就为过年忙碌起来。叶春生考证,传统有云: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开炸也就是“开油锅”。

   

开油锅 (李波 摄)

“洗邋遢”不只“年廿八”

人们准备好年货,就进入年前大扫除的阶段。现在广州人都知道“年廿八,洗邋遢”。叶春生表示,“洗邋遢”和“年廿八”说起来押韵顺口也符合民间的习惯。不过,根据传统,年前大扫除从年廿三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年廿八甚至廿九。“年廿三,晒被洗衣衫;年廿四,清洁房边地;年廿五,扫房掸尘土;年廿六,洗净禽畜屋;年廿七,里外洗归一;年廿八,家杂擦一擦;年廿九,脏物都搬走。”按民间说法,“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除了清洁卫生,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

除夕当天,按习俗就要搞好个人卫生。“传统上大年初一是不要洗头、洗澡的,也不能扫地,以免洗(扫)去财气。”

明清广州有“城门花市”

年宵花市发端于晚清

每年从农历腊月廿八到除夕夜,广州人必到花市“行花街”,以求来年行好运。逛西湖花市,更是老广州人的习惯。“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这是广州童谣《行花街》里描述的场景。相比严寒的北方,此时广东春花繁盛,花街像一个日夜不息的鲜花盛会,把迎春气氛推向高潮。

叶春生介绍,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汉时期,珠江南岸就有从事花卉买卖的花农。广州最古老的花市应出现在现在海珠区的庄头村。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指出,当时庄头以种素馨花而闻名,被称为“花田”。

后来,卖花的地点不断扩展,到明清时,广州老城的七个城门下已形成花农卖花的经常性花墟,分别是:大东门(今中山路和越秀路的交界处)、小北门(今小北一带)、大北门(今大北一带)、西门(今西门口一带)、归德门(今濠畔街一带)、大南门(今北京路和大南路交界处)、定海门(今德政路与文明路交界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发展成为年宵花市,这也是传统迎春花市的开端。清末方殿元《羊城花渡头歌》记录了珠江两岸花渡头的盛况。

资料图:迎春花市是广州重要年俗 (苏俊杰 摄)

民国初期的“除夕花市”,有今天北京路的“双门底”和西关桨栏路两处。后来,“双门底”花市又迁到了距离不远的西湖路。此后,西湖花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广州中心花市所在。在历史上,花市最流行的年花是素馨花和茉莉花。其中,素馨花是广州花卉史上最早被大面积种植,在清代是广州产量最大的鲜花,相当于当时的“市花”,明清时已是外贸出口商品。

黄天骥介绍:千年前广府“花街”原来只卖素馨花。素馨原本是庄头村一个姑娘的名字。她被南汉王选进宫里,很受宠爱。因为这个姑娘喜戴素馨花,于是南汉王下令宫女都要戴素馨花,宫女早上洗脸时,素馨花被掷入宫外的湖中,这就是流花湖之名的来历。

资料图:每逢过年,广州人必逛花市,必买年桔 (莫伟浓 摄)

大门“福”字建议正贴

叶春生表示,过年贴“福”字由来已久。除了正常的贴法外,人们还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幸福已到”或“福运已到”。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宜倒贴“福”字,在古代,人们通常只在柜子、水缸和垃圾箱上倒贴“福”字,因为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一直来到柜子里。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倒出来,倒贴“福”字,是避免把福气倒掉。而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这个地方的节日布置要庄重大方,所以“福”字要正贴,不宜倒贴。

19个广式年俗,你知道吗

现在的“90后”“00后”们,对1400年前的年俗活动应该很陌生,就连小时候我们曾经经历的年俗,现在也开始离我们远去。1905年的《时事画报》记录了广府的19个广式年俗,现在看起来,都觉得非常有意思。

●借裤(富)

自古以来,广州民间流行正月廿六到观音山(今为越秀山)“开库”的习俗,一心希望发财的人们(多为妇女)前往山巅的观音山“借富”,借富者拜神后向寺僧乞几个铜钱,取其意思,并答应如果明年发了财,会千百倍偿还。

●生菜会

时至如今,广州人过年,家家户户都喜欢买生菜,不仅因为生菜有“生生猛猛”之意,而且买菜时还专挑有头的,强调好意头。荔湾区坑口“生菜会”每年正月廿六举办,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醒狮

醒狮是广州民众熟悉的传统喜庆活动,每逢节庆,特别是春节,民间多以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年廿八,洗邋遢

卷起袖子大扫除,辞旧迎新迎春节。

●贴挥春封利市

逛逛年货一条街,买春联、中国结、利市封、红灯笼,置身于年味中。

●煎堆碌碌,金银满屋

现炸现卖的油角、蛋散、煎堆,清甜解腻的糖冬瓜、糖莲子是广州人家里传统的年味。

●行花街

广州过年,花城看花。除了年花,还有年桔,挂上几个喜庆的利市封,花盆上再贴个红纸福字才有年味。

●卖懒

除夕,每个小孩拿着一个红鸡蛋,点着一炷香,到街头巷尾去边走边唱:“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

●年夜饭

广式团年饭,上菜必须要双数,菜式也大有学问。

●年夜守岁、砸(压)年

把生菜、芹菜、葱、蒜、桔子、猪俐、双面煎的鲮鱼与两封红包捆在一起,寓意生财、勤奋聪明、大吉大利。

●年初一,添香吃斋

新年钟声敲响,人们上“头炷香”为新年祈福,中午煮一锅“罗汉斋”养肠胃。

●年初二,开年

已出嫁的女儿携同丈夫和子女“返外家”看望父母,家里蒸好萝卜糕、马蹄糕、年糕寓意新年步步高。

●年初三,赤口不出门

大年初三,人们一般不去探亲访友,希望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遭遇不幸。

●年初四,迎灶神

年前腊月廿四送灶神升天,正月初四就要迎灶神下凡,人们走亲访友串家门。

●年初五,接财神

财神到,财神到!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年初六,送穷神

按“三六九,朝外走”的传统习俗,这一天最适合到公园等地游玩,在新一年“行大运”。

●年初七,人人生日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是人人生日的喜日。

●年十五,元宵赏灯

旧时元宵节也称“灯节”,赏花灯猜灯谜,再吃一碗甜糯汤圆,才是圆满过年。

●逗利市

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市”,以传达浓浓吉祥意。

统筹/冯镜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廖靖文(除署名外)

(原标题《广府重年俗,渊源溯远古》)

编辑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