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带不走的创伤急救队伍!惠州市一院精准帮扶普安县人民医院
南方+
2021-12-28 21:29

1257公里,这是从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到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人民医院的车程距离。今年,市一院派出医疗团队,跨越1257公里的距离,前往普安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和技术指导工作。

首例床旁内镜下止血术、首例EVB(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内镜下止血治疗术、首例结肠肿物出血止血术、首例结肠早癌内镜下切除术……近日,在市一院医疗团队的支援下,当地医疗技术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

在普安,市一院援黔医疗团队聚焦创伤急救体系建设,促进精准医疗帮扶工作纵深推进。如今的普安县人民医院,引进了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经验,已正式启动普安县创伤中心建设。在这里,一个对标国际标准的急救创伤中心正逐渐成型,将一改传统的急诊模式,跨越式提升当地严重创伤救治能力。

技术帮扶显效:治疗水平发生量与质的飞跃

时间倒回今年9月12日,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孙春汉的带队下,施志国、黄任祥、陈思思3位医疗骨干出发前往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他们的目的地,是普安县人民医院。按照中央新一轮东西部对口协作关系,惠州与贵州省黔西南州对口协作,其中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简称市一院)对口帮扶普安县人民医院。

普安县人民医院是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承担着普安县及周边50余万人口的医疗救治任务和基层医院的转接诊任务。然而,由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医疗设备匮乏等问题,医院的发展长期受到制约。

市一院援黔医疗队此次帮扶的目的,正是进一步提升当地急救创伤、消化疾病治疗的业务水平及抢救能力。

以消化道出血问题为例,以往普安县人民医院面对此类问题,往往只能选择转诊。援黔医疗队队员、市一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黄任祥介绍,消化道出血病因中,消化性溃疡出血占5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10%,过去,普安县人民医院对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欠缺相关的经验,治疗手段上相对单一,尤其是针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只能依靠药物治疗,其余技术相对空白。

令人振奋的是,在市一院医疗队的技术帮扶下,如今普安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已经能够逐渐熟练掌握内镜治疗技术。截至今年11月,普安县人民医院已在医疗队的指导与帮助下,先后为30余名患者成功实施内镜下止血治疗。“在此之前的8个月里,只有1名患者在医院接受了这项手术,这就足以说明普安县人民医院的整体治疗水平有了量与质的飞跃。”黄任祥说。

创伤急救体系的建设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统计显示,在众多急危重症类型中,创伤已成为全球范围内45岁以下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然而,对于普安县人民医院这样的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创伤救治基础能力比较弱,救治条件不够理想,医护人员没有接受过规范化的创伤急救体系培训,都让创伤急救的效率大打折扣。

对于市一院援黔医疗团队来说,更为紧迫的任务,是支援普安县人民医院启动创伤中心建设,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创伤急救队伍。

“传帮带”式培养:打造带不走的创伤急救队伍

事实上,关于创伤中心建设,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已探索了不少成功经验。市一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李王安介绍,自2016年与创伤急救领域全球排名前四的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医院签约建立创伤救治合作关系以来,市一院不断牵头完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已形成了一支涵盖急诊科、神经外科、骨科、胸外科、麻醉科等专业的多学科协作团队,构建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损伤控制手术—重症创伤复苏”的一体化模式。

不仅如此,市一院还牵头建设全市首个功能齐全的创伤复苏单元以及全省首个市级创伤中心联盟,形成以市一院急诊医学科为核心的城市创伤救治体系,成功荣获“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惠州市创伤中心建设单位”称号。2020年底,市一院正式启用2号楼后,全天候起降空中救援停机坪的设置,也让该院自此形成了“空地一体化”的医疗救援体系。

有了这样的学科基础和建设经验,在普安县人民医院,市一院团队从创伤中心模式、制度、流程、团队建设、救治理念等方面,全面开启创伤中心建设工作。

来到普安不久,市一院援黔医疗队队长、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施志国被任命为院长助理。随后,施志国迅速组织援黔医疗队开展系列院内培训讲座、教学查房、手术示教、团队演练、病例讨论等,广泛开展“传帮带”,提升当地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急救能力,着重培养本土技术力量。

在创伤中心管理方面,施志国为当地医务人员介绍国内先进管理理念,引入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经验,让该院进一步有了更明确的创建目标。同时,他与当地管理者共同制定符合该院实际情况的创伤中心制度及流程。通过引入惠州市三级培训体系,以“理论+实操”的形式,快速打造能召之即战的创伤团队。

在此过程中,医疗队为普安县人民医院引入了院前及院内严重创伤规范化评估与处理、创伤重点超声评估、安全过床技术,可视化操作技术、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等多项新技术,填补了该院在创伤及危重病患者救治方面的诸多短板。

在急救创伤护理方面,市一院派出了护理骨干人员陈思思,在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护理管理、护理质量控制方面给予指导。

11月15日,普安地区正式启动普安县创伤中心建设。市一院团队的到来,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正在为此处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创伤急救队伍。

为患者争分夺秒:探索搭建急救“高速”通道

12月16日,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3岁诞辰当天,放射科联影UCT-710 CT机在急诊医学科投入使用,将24小时全天候运行。这就意味着,市一院成为惠州首家在急诊医学科设CT的三甲医院。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CT机的启用让抢救室10米范围的救治资源进一步完备,助力该院打造急救一站式服务。通过充分的前期准备,CT机投入使用后,急诊患者得到了优先、快捷的服务,获得了市民一致好评。

据悉,目前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有3台CT机,可满足普通门诊、住院部、急诊、发热门诊等患者需求。CT硬件设施的升级和覆盖范围扩大,避免了疫情防控期间普通患者与发热患者的交叉感染风险,减轻急诊病人做CT时因转运产生的不便,畅通急诊绿色通道。

增设检查设备,改变以往急诊病人为了做CT检查来回跑的局面,这是市一院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全力为急诊病人抢时间的举措之一。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了987个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其中,市一院牵头申报的“5G智能急救平台试点项目”(以下简称“5G急救平台”)入选。

据了解,5G急救平台重点着眼5G急诊救治,旨在通过搭建5G智能急救平台,利用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等技术使医疗急救服务提质增速,有效地缩短抢救时间,提升医疗急救的整体效果,逐步建立统一的急诊救治标准,制定规范化的诊疗流程,提高急诊救治的水平。

这是市一院探索搭建的又一急救“高速”通道。借助5G技术搭建的智能急救平台,可以更好地跨越空间建立急救网络体系,使医疗急救的核心工作从院内延伸至院前,实现现场救援、途中诊断与院内抢救的无缝链接。同时加强各医院之间的联动,整合区域内的急诊急救信息和资源,逐步建立信息共享网络,为创伤、脑卒中、胸痛、孕产妇、新生儿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共享网络,提供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综合救治服务。

在5G技术基础上实现的区域内共联共享,还可最大程度提高急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效地缩短抢救时间,提升医疗急救的整体效果,降低区域内的急救死亡率,提高危急重症救治效率。

(原标题《打造带不走的创伤急救队伍!惠州市一院精准帮扶普安县人民医院》)

编辑 (冻结)董雯静审读 刘春生审核 冻结-党毅浩,新闻网-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