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容桂十二时光③ | 敢饮“头啖汤”,成就镇域明星
佛山日报 杨婷
2021-12-23 10:30

时光不负奋斗者。容桂,诞生了全国首个农村亿元公社,也是在容桂,中国第一个千亿元大镇诞生。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容桂人本着敢闯敢干的开拓精神,敢为人先、大胆创新求变的特质,饮得“头啖汤”,成为中国镇域经济的佼佼者,为中国城镇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样本。

(一)

从“洗脚上田”开始

容桂是岭南水乡。容桂的传奇是从“洗脚上田”开始的。

1978年,位于容桂工业路的一间旧工厂被改造成一间主要生产牛仔裤的制衣厂——大进制衣厂,叩启了改革开放大门。

大进制衣厂可不一般。

大进制衣厂。图片来源:佛山改革开放文史资料集

这家制衣厂与东莞太平手袋厂一起,被认为是全国最早的两家“三来一补”企业。

从此,在改革浪潮中,大进制衣厂凭借自身努力,高歌猛进。1991年,大进制衣厂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94年,全厂销售额为2.2亿元。1998年,大进转型为民营企业。

有了敢饮“头啖汤”的快感,尤其是借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浩荡东风,容奇镇(容桂街道前身之一)大胆“洗脚上田”,放下锄头,引进资金,引进技术设备,建立乡镇企业。

与此同时,桂洲镇(容桂街道前身之一)也尝试着朝改革迈出第一步:较早突破单一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开始腾出劳动力发展乡镇企业。

容奇、桂洲接近广佛、毗邻港澳,拥有众多关心家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利用吸引外商来料加工和引进技术设备均较为方便的优势条件,提倡几个层次一齐上(乡、村、联户、个体),大干一场。

这些乡镇企业有镇(社)办、街道办、村组办的,也有个体或联户办的企业挂靠集体的,被称为“五个轮子一起转”。

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1979年1月,桂洲柴油机配件厂(桂洲第一风扇厂前身)传来喜讯:该厂成功试制出第一台三环牌TRB1200毫米吊式电风扇。

“容桂制造”还创造了诸多个第一。《顺德县志》1979年大事记的记载:桂洲柴油机配件厂,从第二年1月起,批量生产出口,成为全省第一家电风扇出口定点厂。1982年成为全国率先进入美国市场的国产风扇产品;1985年,该厂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广东省产值最高的2家乡镇企业之一。

一个产业兴一座城,一座城富一方百姓。与吃饭、穿衣相关的民生产业蕴藏巨大商机,敢为人先的容桂人抓住机遇一跃而起。产业生机勃勃,区域发展热气腾腾,人民喜气洋洋。

这一时期,大批乡镇企业陆续在容桂迅速涌现。不少农民“洗脚上田”创业做老板,从日用消费品到家电,从纺织服装到机械装备,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特别是镇办骨干企业已有较大规模,设备先进。

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更多的农民告别田地,进厂上班,增加收入。

“经济收入就是动力,那时一般人一个月工资几十元,我们有一百多元,加班都很开心。”大进制衣厂老员工罗惠玲进厂时只有23岁,她还记得,当时很多制衣厂都是用平车,大进制衣厂则使用专业、分工明确的专机。而计件生产的利益刺激、生产技术管理的完备,也让工人们动力十足,为赶货期甚至干通宵。

它们,奠定了顺德乃至佛山民营经济的最初根基,也成为最活跃的生产力。

(二)

全国首个农村亿元公社诞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改革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举解决了温饱问题。

容桂人也很早就敏锐地嗅到了风向的转变。

1979年,桂洲细滘、马冈、中兴、华口、高黎等生产大队,有的生产队将耕地承包到户。公社成立农业责任制监督领导组,对其采取宽松、帮助的政策。

只要完成上缴任务,多余收成全归自己。

这些生产队实行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取得了农业生产好收成。

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双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火种”继续在桂洲熊熊燃烧。

1984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桂洲延长土地承包期政策,以小黄圃、东升乡为试点,6月中旬在全区范围内全面铺开。

根据广大群众意愿,当时的桂洲区党委提出:不管原来所定的承包期是否期满,都一律延长承包期,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在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工作中,桂洲要求各乡制订承包方案之前,做好“三个规划”。即作物布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同时还提出留5%左右机动地,由村统一管理,作为兴办企业、交通运输、福利事业设施之用。

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家家户户的生产积极性,懒人变勤,勤人更勤。

不过,也有单家独户很难解决的问题,例如农民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种植布局、水利排灌、植保防治等问题,怎么办?

彼时,桂洲区党委强调,利用生产大队、生产队的集体经济基础,实行“以工补农”,由集体对家庭承包户进行“五统一”服务:统一排灌、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作物布局、统一关键性生产措施,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与此同时,公社一级也加强对农民在科学技术和流通购销渠道上的服务。

这时候,家庭联产承包的双层经营(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服务)体制较为完善。

通过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一系列改革,极大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益普遍提高。

例如扁滘大队,1978 年亩产水稻 585 千克,亩产甘蔗 3 715千克,集体分配年人均仅96元。1981 年,水稻亩产提高到 607 千克,甘蔗亩产增至6 400千克,人均分配增至220元。

经济体制的改革解放了思想,思想的解放也激发了更大活力潜力,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

1982年,桂洲还出现一批两户以上共同经营的新经济联合体。这些新型合作组织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 自愿互利,自选管理人员、自负盈亏。截至当年年底,有新经济联合体接近2万户,其中承包性的有1.3万户,自营性的6417户。涌现出万元户360多户,占全镇农户2%左右。

农民有了更大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可以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发展多种经营。这个时候,纯粹种田的农民已经相当少了,大多数容桂农民完成了“洗脚上田”的过程。各地很快涌现出一大批乡镇工业企业,也涌现出一大批生产和经营专业户。

1983 年,桂洲工农业总销售额达 1.58 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农村亿元公社。1992年,桂洲镇又成为全国首个财政收入破亿元的乡镇。原桂洲镇党委书记何顺东表示,桂洲镇由农业转到工业发展,在于勇于创新,立足自身实际,抓大型企业和发展路向,带动经济发展。

(三)

容奇、桂洲合并

区域整合提升价值

新入新世纪,容奇和桂洲合二为一,携手共进,共谱不凡篇章。

容奇、桂洲同属一个联围,是一个地理整体,容奇先民以容山、奇山为依托,成为村落,容奇因此而得名。桂洲先民则以翠竹岗、狮山、扶宁岗等小山冈为依托,各成小村。

容桂镇就是在原顺德市容奇、桂洲两个镇合并的基础上设置的,工农业总产值在1999年达200.19亿元,为全国之最。

2000年初,当时的中共顺德市委和市政府提出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区域作用,加快容桂一体化建设。

就在当年的2 月28日,经省政府批准,顺德市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撤销容奇、桂洲两个街道办事处设置容桂镇的通知》。

第二天,顺德市委、市政府在桂洲召开容桂镇成立大会,市委书记陈用志指出:容桂合并,是顺德实施区域重组的重大战略,随着两镇的合并,强大的区域经济优势及规模品牌企业效应,将成为顺德乃至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

2002年5月,中共佛山市委、市政提出,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思路,在未来三五年构筑佛山发展框架,建立包括大良、容桂在内的两个百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区。

声犹在耳,催人奋进。

原来容奇的地域面积较小,只有7.7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而桂洲地域较大,有72平方公里,通过土地资源的重新整合,极大地提升了容桂的区域价值。

2003 年1月8日,容桂撤镇,改设街道。合并后,容桂街道党委和办事处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结构调整、资源整合为主要任务,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为目的,全力打造产业强街,推进现代化中心城镇建设,努力提升历史文化名镇时代特色。

在前进的道路上奋力奔跑,容桂很认真。

2008 年,容桂有超百亿元企业两家,超十亿元企业13 家,超亿元企业59 家,占顺德全区的三分之一。2008 年10 月,容桂被中国品牌检测中心、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授予“中国品牌名镇”称号,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镇街。

2010 年,容桂街道城市面积达 80 平方千米,与大良街道连成一体,成为顺德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握历史机遇,就在千钧一发之间。

容桂人的“闯劲儿”,牵动区域发展在时代洪流变化中一路腾飞。

下期,敬请关注“发展才是硬道理之容桂奋进”故事。

参考文献:

1、《顺德县志》

2、《容桂街道志》

3、【兰台悦读】《顺德壮丽七十年——1979》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顺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组编:《顺德文史》第5辑,顺德县委员会,1985

5、容奇文史采编组编:《榕荫》,容奇文史采编组编印

编辑 秦天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郑蔚珩

(作者:杨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