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0人到3000人 珠港澳机器人大赛为三地学子圆“科技梦”
珠海特区报 庞晓丹
2021-12-20 09:00

科技是什么模样?是翱翔天际、俯拍大地的无人机?还是在互联网大潮下,影响你我生活的人工智能算法?包装在科技产品之内、隐藏在日常生活之外的科技更像是一个难以触及的“黑箱”,普通人乐在其中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12月19日顺利闭幕的2021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人工智能大赛暨第三届珠港澳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上,科技不再是游离在脑海之外的虚拟概念,而是一种实打实的探索和体验:亲手组装机器人、编程完成任务、构思生活创意……在头脑风暴、经验积累的过程中,珠澳两地学生亲手拼装出自己的思维钥匙,一点一点地打开“科创大门”。

三届比赛,既是三次圆下“科技梦”的青少年舞台,更是粤港澳三地科创教育合作发力的“金字招牌”。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赛事设计背后,一套“竞争孕育创新,实践积累未来”的青少年科创教育经验应运而生。在横琴扎根后,这场科创竞赛盛事并未停止生长的步伐,正在向大湾区释放着旺盛的生命力。

激烈角逐。 曾遥 摄

激发粤澳学生创新热情的“助燃剂”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本次比赛澳门团队仅能以线上形式参赛,但是来自澳门8所学校和协会共86名师生的创新活力却丝毫未减,继续在线上评比中展示巧思创意:来自澳门镜平学校的黄君诺、李君晧两位同学通过线上平台展示了“学得出色RGB三原色学习平台”,濠江中学高二学生吴秋烨则展示了“仿人智能旅游导赏”……线上参赛作品百花齐放,项目之间的竞争同样激烈。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澳门学校的科创教育模式颇具特色。“我会先让学生去思考身边存在什么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创意。”濠江中学指导老师戴景钦介绍说,学校电脑课根据编程、创意、机器人和基础能力划分为四个培训班,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适配,最后再组合成团队参加比赛。以人为本的学习模式加上系统性的支持,让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参与比赛、争夺名次的过程中也多了不少自信和底气。

如果以“青少年”“机器人”“人工智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发现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相关赛事的数量并不少。横琴在众多赛事举办地中脱颖而出的诀窍之一,在于港澳资源的高效运用——即对接港澳优质科创资源后,在众多赛事中碰撞多地青少年学生的精彩创意。这种设计既增加了比赛的难度,也让众多师生在比赛中各取所长、共同进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行政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说:“让创新合作的‘星星之火’越烧越旺、闪亮湾区。”

“比赛的参与面比较广,可以看到两地的师生都非常踊跃,参与氛围很热烈。”广东省教育厅事务中心应用推广部主任杨明欢在观赛后表示,这次比赛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教育发展的趋势,让更多港澳青少年在交流合作中融入国家科创发展实践、实现自身全面成长。

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基”

在比赛首日现场,赛场中央是红蓝机器人对抗比赛的擂台,靠后的区域则是“优创未来编程挑战赛”的准备区域。一边是你追我赶、热闹喧天,另一边则是最后编程调整的争分夺秒。一静一动、一冷一热,两种比赛氛围巧妙地融为一体,也勾勒出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竞赛对学生提出的综合性挑战。

“因为每个场地光照等环境条件都有所不同,传感器如果使用得不好,就会影响AI机器人的发挥。”该赛事承办单位维思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竞赛教练曹振威对记者说,今年新增的“优创未来”编程比赛为小学、初中、高中组分别设置不同主题。参赛选手需要事先设置调整编程参数,再由AI机器人在比赛时间内自由发挥,模拟完成类似“高空物资配送”“精准除草”“机场降落”等任务。作为带队老师的珠海市前山中学副校长李玉峰认为:“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整体思维、逻辑思维、设计思维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必不可少。”

“参赛的机器人全部由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像铝材切割、齿轮电机等工作都要自己来完成。”参加另一个项目VEX EDR机器人工程挑战赛的珠海一中带队老师张晓盼表示,学校提供的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和老师指导只是最基础的环节之一,参赛的学生拼的是课余自主学习的“台下功夫”。此次VEX EDR机器人比赛又被称为“一触即发”,竞赛工程师范明胜表示,比赛要求在对抗环境下尽可能多拿分,参赛选手更需要有大局观,要培养答出“最优解”的策略意识。

随着科技产品越来越深入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社会、学校和家长越来越看重教育里的科技含量,父母也更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提前学习更多相关知识。在横琴举行的这一赛事同时也更看重科创教育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相辅相成,通过比赛项目的不断更新迭代和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拓展科创领域知识面和基本功,从而在实操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曹振威的话来说就是:“所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弹力和长度的形变关系,动手摸一摸就容易记住了。”

本地校园科创教育发展的“催化剂”

横琴岛上中小学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每所学校对科创教育的支持与投入绝对不容小觑。首都师范大学横琴子期实验小学在本次比赛中共派出8支队伍16名学生参加“优创未来”编程比赛。赛场上,学生们的稚嫩脸庞和他们在电脑上的流畅操作形成了鲜明对比,每个小选手俨然已是“老江湖”。

“爸爸、妈妈也是很支持我的,我已经学了很多有关编程的基础知识,我相信以后可以用得上。”说起自己在编程学习上的收获,首都师范大学横琴子期实验小学四年级选手高子淇忘记了刚才的紧张,对记者笑了笑。一旁的带队老师杨子琦对记者表示,想要让一群年龄在10岁上下的孩子掌握编程技能并不简单。

杨子琦介绍说,学校每周一和周二会在下午5时到6时开设编程社团课,在周六还联系横琴的企业机构进行额外加训。就这样,参与学习的26名学生逐渐从感兴趣成长为会操作。“我希望学生们在编程上面能够更多地开发思维,拓展思路,能够敢想敢做敢试,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在众多培养体系完善、学生基础扎实、屡在大赛夺魁的优质参赛队伍中取得成绩,必须要有自己的科创“生力军”。记者通过采访横琴师生了解到,这份普遍存在的科创热情既包含了学生提升自我、突破自我的学习驱动力,也体现了学校对于竞赛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系统性引导。以横琴一小为例,从2019年起该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编程和机器人选修课程,还配套建立了创客空间和机器人室。该校赵雪芬老师介绍说:“他们现在已经可以自主处理机器的问题并探讨出应对策略。”

对于不少参赛队伍来说,比赛意味着竞争。而竞争在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是一次审视自己的宝贵机会。这场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比赛是科创教育领域的“练兵场”,也是交流经验心得的“会客厅”。每个参赛学校得以在两天时间内打开视野,为下一次的精彩亮相储备能量。也是澳门居民的曹振威认为,不同地区的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的方法各有特色,通过展示和交流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跨越三年的时间,从珠海市走入合作区,从最开始的300多人参赛到本届超过3000人,从43所参赛学校增加至今年的144所……伴随着不断刷新的数据,珠澳青少年科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合作区交流平台的号召力日趋成熟。珠港澳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这一赛事品牌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行政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合作区将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厚土,搭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常态化交流平台,让更多优秀‘种子’在横琴落地生根,让科技创新成为合作区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

编辑 秦天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雪松

(作者:庞晓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