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仲明:老物件旧器具守护当年记忆
中山日报记者 谭桂华 余兆宇 文/图
2021-11-16 21:15

11月12日,中山市民众街道新平村的村道旁,60岁的卢仲明来到一座旧屋旁,雅致的门楼和院墙上的盆景,诉说着旧屋的与众不同。

这里是民众街道农耕文化研学基地,也是一个普通水乡居民的时代狂想曲。两千余件红色文化资料、农耕用具、生活器物穿越时空聚集于此,拼合出一幅生动的旧时沙田水乡生活图景。

两千余件藏品穿越时空

一推开旧屋大门,浓郁的时代感和故事感便扑面而来。院子不大,但近水邻野,草木葱茏,禾桶、秧船、水车、犁、风机、石磨等农具旧物错落陈列在院子四周,还有仲叔精心布置的“耕读渔樵”“五谷丰登”等场景,充满了旧时水乡生活气息。

走入客厅和卧室,过往时代的回忆更加具体入微。满是翻阅痕迹的毛主席语录,斑驳的入党志愿书,鲜红的党费证明,印着“农业学大寨”的瓷碗,缺角的公社生产奖状,以及大量旧文书、票据、连环画、音乐卡带、海报等,琳琅满目不一而足。“我们新平村是‘青年突击队’的所在地,当年毛主席为他们写下了‘四最’按语,我现在能有机会还原那个时代的一些特点,把我们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非常荣幸。”仲叔说。

仲叔年轻时是一名乡村木匠,锯子刨子里浸润出了扎实质朴的审美志趣。时代变迁,风移俗易,新屋高楼拔地而起,许多老物件、旧器具被丢弃。卢仲明倍感惋惜,渐渐萌发了收藏的想法。从最初的木匠工具,到档案资料,再到锅碗瓢盆大型器物,三十年间,仲叔的脚步踏遍民众的各村各巷,也曾到佛山顺德、广州番禺等地寻访当地居民、农户。“有不少人以为我是收破烂的,也吃过不少闭门羹,受过一些异样的眼光。”仲叔说,虽然收集旧物的过程很艰辛,偶尔也有沮丧的时候,但他从没有放弃过。

用细节唤醒旧物,用情感守护记忆

为了让这些藏品得到更好的呈现,2013年,仲叔趁着搬新屋的机会,把旧屋清空,专门用作藏品的陈列和展示。在他的精心打理下,这个小型展览馆处处透射着细节的光芒。

箩筐里的毛线,摆成正在编织的样子,仿佛女主人只是起身去倒杯水马上就会回来;嫁娶用的提篮里,装着簇新的花布和衣服;盛放隔夜菜的竹篮,被麻绳拴吊在半空,仲叔轻轻一拽,篮子也跟着升降。“小时候,我们经常半夜蹑手蹑脚爬起来,放下篮子,偷偷吃上几口剩菜。”说起这些充满集体回忆和情感的细节,仲叔忍不住大笑起来。

在仲叔看来,这些旧物件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它们从千家万户来到这里,不能只是被简单堆放,要给它们合适的使用场景,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将来如果有更大、更好的展示空间,还要进一步进行精细化分类,增加更多使用场景,增强观众的使用体验。”仲叔对未来充满想象。

成就感与紧迫感同在,兴趣与责任相融

民众街道及周边地区是典型的沙田水乡,拥有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代变迁,不少人已经“洗脚上田”,原有的生活方式也已慢慢发生变化,一些旧习俗、旧生活只能通过眼前的旧物件来回味。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前往仲叔的收藏馆参观,不少还是青少年集体来“打卡”,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同时,仲叔的部分藏品也被置于更大型的展馆中,影响更多人。仲叔希望,大家在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同时,也更加珍惜当下,特别是青年人,要铭记“四最”按语,用饱满的热情创造更好的未来。

如今,每每在院中吊古寻幽,仲叔更觉时代沧海桑田。周围新屋拔地而起,高楼鳞次栉比,仲叔常常有“这些东西再不整理就没有了”的紧迫感。在他心里,这份兴趣,早就与责任交融在了一起。所以,在寻找更多藏品、守护时代记忆的这条路上,仲叔的步伐还会越发铿锵。

(原标题《老物件旧器具守护当年记忆  民众街道的仲叔收藏2000多件红色文化资料和农耕用具等老物件,并办起收藏馆,吸引越来越多人前来参观》)


编辑 (冻结)刘桂瑶审读 刘春生审核 冻结-党毅浩,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