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河湖机制常态化全覆盖 惠州努力实现水环境长治久清
读特记者 陈海峰 通讯员 惠讯 文图
2021-10-22 14:12

在全面推行实施河湖长制的同时,惠州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加入河湖长的队伍,“河湖长领治、社会共治”成为新常态,该市的水环境也得以不断改善,惠州河湖系统保护和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取得了积极成效,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目标。

10月22日上午,惠州新闻发布厅举行惠州市水利局专场新闻发布会,通报该市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推进河湖治理保护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河湖长领治、社会共治”成为新常态

据了解,惠州全市共有大小河流923条(段)、湖泊7个、水库507座、山塘1469个,全市约1900名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河湖长,今年以来,各级河湖长带着“问题清单”巡查河湖超10万次,发现并解决河湖问题4423个。对县(区)、镇(街)级河湖长责任河湖水质断面实行全覆盖、常态化监测,建立起以水质达标为核心的河湖长责任制,层层传导河湖水质保护压力。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河湖治理保护,去年评选并表彰惠州“最美志愿者河长”和“最美河湖卫士”各10名,今年增加招募民间河长100名,示范带动更多群众支持参与河湖治理保护。今年1-3季度实施“河小青”志愿服务487场,参与志愿者11874人次,提供服务时长2.5万多小时,营造了河湖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建立常态化全覆盖巡河湖机制

为及时发现并解决河湖水污染、水安全等问题,从今年8月起,惠州市河长办组建专业巡查队伍,对全市河流湖泊实行常态化全覆盖巡查。第三方巡查队伍采用人工和无人机相结合的方式,按每年不少于7200公里的计划对全市河湖进行飞行检查,以市、县(区)级河长责任河流(干流)和建成区过往27条黑臭水体、传统直排七大水系2020年度劣V类河涌为重点,每年全覆盖、全河段巡查2次;其他河湖每年全覆盖巡查1次,重点河湖每半年完成一次全覆盖全河段巡查,其余河湖每年完成一次全覆盖巡查。

仅今年8月以来,专业巡查队伍共巡河湖26次、总长度959.2公里,发现问题139 宗,并及时交办相应责任单位整改,实行销号制度,整改情况记入河湖长个人履职情况。

河湖治理保护取得初步成效

在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方面:去年以来,惠州市国、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今年1-8月,惠州全市九大流域112条主要一级支流水质稳中有升,较上年劣Ⅴ类数量减少18条。

在修复水生态方面:选取西枝江开展生态流量试点,保障河道生态基流。推进潼湖国家湿地公园、惠州市好招楼市级湿地公园和惠东吉隆龙湖县级湿地公园建设。金山新城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有序推进。

在保护水资源方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不被逾越。龙门县、惠城区荣获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惠阳区正在开展验收。

在保障水安全方面:目前,惠州市中心城区达到100年一遇标准,县级城市达到50年一遇标准,主要乡镇(街道)达到20年一遇标准,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另据统建计,今年以来,围绕补短板、固根基,惠州全市210宗在建水利项目已完成投资31.9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70.9%;白花河防洪排涝治理工程的新开分洪河道已基本贯通,白盆珠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总体进度的90%,27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动工,有力地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

投入7亿元建成逾70公里碧道

去年,《惠州市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出台,明确以东江干流、西枝江、公庄河、增江、沙河、淡水河、潼湖水为主要载体,分近期、中期、中远期、远期4个阶段,逐步推进碧道建设,最终实现“一江碧惠城、三带融湾区、六脉通山海”的碧道建设总体空间格局,全面呈现惠州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去年以来,惠州市共投入约7亿元建成碧道70.75公里。碧道所在河段的防洪标准大幅提升,水质呈现改善趋势,景观与游憩系统更为健全。

接下来,惠州将按照省里建设万里碧道网的部署和要求,持续推动纳入项目库的碧道项目建设,到2025年建成碧道超210公里,全力打造惠州靓丽水生态名片。

(原题《巡河湖机制常态化全覆盖 惠州努力实现水环境长治久清》)

编辑 (冻结)陈冬云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李林夕
(作者:读特记者 陈海峰 通讯员 惠讯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