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杜甫》中山上演!舞一生跌宕 悟一朝兴衰
中山日报
2021-10-17 21:36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舞剧《杜甫》将“诗圣”杜甫写于安史之乱前的《丽人行》编成一段8分钟群舞,去年这一片段被网友传到网上,被盛赞为“最美中国风舞蹈”,迄今全网播放量已经超过10亿次。10月14日晚,由重庆歌舞团联合国内顶尖创作团队精心打造的中国首部诗圣题材舞剧《杜甫》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上演。全剧意象化地呈现和讲述了“诗圣”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浓缩了杜甫从入世、处世、出世的全过程,以舞蹈语汇诠释杜甫的精神世界。

10月14日晚,中国首部诗圣题材舞剧《杜甫》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上演

■大写意展现杜甫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是吟诗的一生,其思想、人格、追求、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如何用既不能言又不能吟的舞蹈艺术形式,来表现杜甫这位“诗圣”,让观众“听”得懂、看得明白,是该剧创作面临的一大难点。

在演出开始前,该剧主演高俊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两位女导演韩真、周莉亚并没有采用在她们的作品《沙湾往事》《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擅长的线性叙述,而是“以舞构剧”,摆脱传统的情节叙事,通过一个个符合戏剧表现特征的“块状舞段”的转换,营造一个个隐喻心理情境的空间环境,凸显杜甫渴望“求仕”又心悸“失我”的对比,衬托杜甫丰富的内心情感,揭示“诗圣”所处的时代背景,折射出卓越“诗史”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杜甫一生的坎坷和他面对国家心怀天下的感情,是创作团队最希望呈现的部分,也是最难演的部分。杜甫是见天、见地、见自己、见众生的,如何把这一点表现出来,对演员是很大挑战。”高俊雅说编导特别启用了两个杜甫,分别饰演舞台上的杜甫和“杜甫的影子”,根据剧情发展需要,安排其贯穿全剧,进行有机穿插表演。结合“两个杜甫”不同的人物角色定位,梳理“隔空对话”线索,设计对比强烈的舞蹈动作,增强剧情张力,凸显杜甫内心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舞剧多表现个人与外界的矛盾,但《杜甫》却是更多表现他内心和外界的矛盾,影子就是杜甫的镜子,是他的内心。舞剧中有杜甫自己和时代的对话,自己和自己的对话,所有对话又会转化为矛盾,他自己和国家的矛盾、官场的矛盾……所以我们不是在舞蹈,而是希望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探寻他的所思所想,也就是导演一直在跟我们强调的‘动机编舞’,是什么想法驱使他做了这个动作”。

他还举例说,在《兵车行》的舞段,虽然群舞演员始终保持着一个前后耸肩往前迈步的镜头,但每一次的迈步,演员的状态和层次都不一样,这其实是杜甫看到这些服兵役的百姓后,内心波澜起伏的体现。

■用一个人物折射时代风雨

杜甫为人共知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但这位诗人却不是生来沉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至衰的时代,“开始他也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诗句,但后来就变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有一个副标题“一个人笔下的唐朝”,这是整个舞剧的思想线,虽然讲杜甫,通过这个人,想要反映的是他笔下的民间疾苦、时代风雨和他内心的挣扎。

舞剧中处处都是杜甫的诗,却又并未明显以具体诗歌划分段落。“很难说《杜甫》里有他的多少首诗,很多诗都是交融在一起的,越是了解杜甫的人,看演出时从中发现的诗越多。”高俊雅说,你会在其中读到《丽人行》《春夜喜雨》、“三吏三别”。“通过杜甫的视角,你可以看到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这其中还有导演本身的女性视角,比如说,杜甫的妻子杨氏,史书上几乎没有什么记载,但是在这个舞剧中,导演给了她相当的空间,从新婚别离,到中年重聚,让她去展示普通人的情感,‘杜妻’这个角色一辈子都在等待,在杜甫出去求官到弃官回乡的过程中,他只回来过一次,那一次是儿子死了。所以在舞段中,杜妻流着泪哭打着质问他,你到底在干什么?你也可以从她的身上感受到杜甫的心中有大家没小家。”

高俊雅说,他是怀着敬畏的心去努力演绎出这样一个伟大的角色。“杜甫生于盛世的富家子弟,见证着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也历经十年求官的迷茫与徘徊,但是始终与民站在一起,拥有兼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和情怀,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而在当晚的演出中,大剧场座无虚席,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征服了观众,落幕时,观众起身迟迟不愿离去,掌声、喝彩声、叫好声连成一片。

(原标题《舞剧<杜甫>中山上演  舞一生跌宕 悟一朝兴衰》)

编辑 (冻结)刘桂瑶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王雯
(作者:中山日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