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DIY课堂、艺术风筝展,重阳佳节里让传统文化展翅高飞
晶报记者 谢群
2021-10-14 15:51

今天是重阳佳节,登高、赏菊、佩插茱萸……你还知道哪些重阳节传统习俗吗?没错!放风筝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风筝,又称纸鸢,是我国的民俗文化之一,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寄予多种民俗,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更成为老年节,弘扬感恩敬老的美德。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放飞幸福、放飞梦想,重阳节期间,南山区文化馆与正中企业服务联动,在科兴科学园为园区企业员工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风筝文化课。

此次,南山区文化馆 “非遗在企业”之“我们的节日”重阳节活动以“守艺课堂”和“精品展览”的形式举办,让园区企业员工了解风筝的历史文化,并亲身体验学习制作风筝,体验重阳民俗文化,传承非遗技艺,感受非遗魅力。

重阳纸鸢手工坊,让传统文化展翅高飞

10月10日,南山区文化馆“非遗•守艺课堂”之重阳纸鸢DIY课堂,邀请到“于氏风筝”第四代传人于灏,为科兴科学园的企业员工讲述风筝的历史文化,传授风筝制作和放飞技巧。

据悉,守艺课堂是南山区文化馆“非遗进企业”之“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传统节日期间为企业员工提供传统手工艺课堂,将非遗融入企业文化,让企业员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发现非遗之美。

于灏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风筝的历史和文化。风筝起源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相传墨子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直到五代时期的李邺把竹笛装到了纸鸢上,使纸鸢能够发出“筝”的空鸣声,定名“风筝”。

明清时期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在这期间,风筝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风靡全球。

了解完风筝文化,大家纷纷迫不及待的动手学习制作风筝。据于灏介绍,做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四技法,扎风筝要掌握平衡对称,还要有工笔绘画基础,放飞要结合天气、气压、风向等。

在于灏老师的指导下,扎竹篾、糊风筝,在风筝上绘上美好祝愿,为风筝穿引线,一个个风筝在他们的手中慢慢制作完成,大家兴高采烈拿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开始试飞。看风筝飞向天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风中传奇”艺术风筝展播洒非遗魅力

10月10日-10月17日,“风中传奇”艺术风筝展也在科兴科学园大夫第室内举办,现场展出中国四大风筝流派,代表性作品20余幅,开启民俗文化和风筝艺术之旅。

中国风筝产地众多,种类齐全、样式繁多、千姿百态,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北京、天津、潍坊、南通四大流派,风筝的特点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

京津是传统的风筝,多按曹氏风筝谱来做,以做工精巧著名,多为硬翅风筝,又叫沙燕风筝,以燕子为主;南通风筝以板状加哨子为特色,飞起来时会发出响声;山东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风筝主要有:串式、硬翅式和板子等形式,其中以龙头蜈蚣最为突出。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

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风筝中随处可见用吉祥寓意图案制作的风筝:“福寿双全”“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各式各样造型精美、色彩亮丽的风筝吸引了园区企业员工细细欣赏。在重阳佳节期间,这次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风筝文化,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喜欢风筝艺术的你,可以在展出期间前往观展,各式各样、寓意丰富的风筝作品定可以让你大开眼界。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传统佳节南山区文化馆与正中企业服务以“非遗+企业”的模式,将风筝艺术带入科兴科学园,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技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展示风筝艺术,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更让大家了解重阳的民俗文化内涵。活动将非遗和传统节日完美融合,在企业让非遗年轻化、生活化,让非遗在创新中与时俱进,不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编辑 陈晓玲 周梦璇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曹亮 范锦桦

(作者:晶报记者 谢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