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 | 构建“法人+自然人”大诚信体系 深圳成功入围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 泳 通讯员 深信办
2021-10-14 09:4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2021年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小组第一次会议现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敢闯敢试、改革创新的初心和使命,按照国家、省有关部署和市领导关于构建“法人+自然人”大诚信体系的指示精神,坚持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和基础性工程来抓,不断加强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用监管机制改革,着力健全信用应用机制,持续深化诚信宣传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记者从市信用办了解到,近两年来,在全国加快推进信用建设的大背景下,深圳取得明显成效:第三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评审,深圳位居全省第一,并已进入国家示范区最终名单公示阶段;9月,国家公共信用中心发布最新城市信用监测结果,深圳跃居全国第二(第一为北京),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率先打造统一社会信用平台

归集信用信息接近23亿条

“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信用平台承载信用数据作基础。据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市推动信用信息归集覆盖,实行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平台、同一目录”归集机制, 2020年修订《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后,信源单位已覆盖全市行政单位与公用事业单位共73家,信用子目录628个,归集企业、自然人、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信用信息接近23亿条,其中含615万家市场主体(含注吊销)8.9亿项信用信息;1,756万自然人的14亿项信用信息,实现“法人+自然人”信用信息全覆盖,将分散在多个部门、多个业务系统的碎片信用数据有序归总。

深圳信用网为一体化信用服务平台,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公示涉企信用信息,平均每年访问量约2亿次,信息查询量约1亿次。企业信用报告累计下载量达62.69万份。2020年12月底正式上线个人公共信用报告,展示政府部门归集的、与个人信用相关的信息,全市年满18周岁的深圳市民共计981万人都可通过“一网三端”(信用网,i深圳app、微信、支付宝等手机端)及线下窗口的渠道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截至9月底查询总量共计34.97万次。

为加强与金融征信数据交流共享,市市场监管局积极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沟通,探讨金融征信数据与公共信用信息的交流共享合作形式。与百行征信、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7个政府部门、银行征信机构签订信用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在信用数据共享服务中小微企业贷款、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信用数据要素市场和交易平台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深圳经济特区社会信用条例》将出台

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必须全面推进信用立法。深圳市已出台《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社会信用条例》已完成送审稿,即将报市人大审议。

为逐步完善配套制度,我市出台了信用数据归集、政务诚信、信用修复、联合奖惩、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等覆盖信用监管全流程的制度文件。已经制定出台市场监管领域信用修复办法,全市层面的信用修复工作指引;印发了加强全市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起草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的工作方案,全力落实国务院告知承诺制改革部署;发布地方标准《公共信用信息编码规范》及《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规范》,在全国率先出台《信用服务业分类及编码规范》团体标准。

疫情期间,我市印发《关于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进口冻品疫情防控信用信息归集应用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方面新增疫情防控信用信息目录,做好相关信用信息归集,对在防控疫情中作出突出贡献和受表彰的主体进行激励,对失信行为进行曝光。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信用扶持力度、推行网上信用修复,延长滚动年报公示时限,开展信易贷等措施,帮扶商事主体在疫情时期持续健康发展。

信用约束规范化长效机制需尽快建立,我市组织对全市已出台的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等措施进行清理规范,依法依规推动奖惩系统对接,将信用奖惩措施应用于行政许可、评优表彰、资助奖励审批等业务办理环节。

全面推进信用监管机制

对223万家企业进行信用风险分类

据市场监管局的最新统计,截至8月底,全市累计共有商事主体370.9万户。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常住人口1756.01万人计算,全市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11.2户,拥有企业133.6户。深圳市场主体数量大、企业数据含金量高,在丰富信用数据资产的同时,也给企业监管带来了新的机遇。

为建立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我市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市共有31家单位建立了检查事项清单、执法人员库、监管对象库“一单两库”,组织跨部门联合监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

全市已经在税务、工程等重点领域开展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全市70个监管领域已出台相关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方案、管理办法,或进行了分级分类评价,并将分级分类结果实际应用到各领域的监管工作中。市市场监管局建立了5个维度,63项指标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对全市223万企业综合计分,进行信用风险分类,按照风险从低到高分为A+、A、B、C、D、E六个等级,首次在公示信息抽查中应用,按照风险等级不同,对应不同的抽查比例,实施差异化监管,对高风险企业问题发现率达89%,有效提升监管精度。

构建“虚假登记企业”专项模型,可实施定向抽查。我市推进全市联合奖惩系统建设,制定联合奖惩事项清单,依法梳理应用规则并嵌入各部门行政管理和服务事项,自动实施联合奖惩。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活动深入用信,在开展财政性资金资助、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等工作时,信用信息核查已作为必经环节,核查信用主体超过122万家。

市区共建打造“信易+”生态圈

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在市政府引领信用工作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我市助推各区结合辖区实际开展特色信用工作,制定守信激励政策,以应用为落脚点,深入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制定守信激励政策。市医保局开展全国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福田区印发全国首个政务服务信用审批实施办法,打造深圳市信用审批示范大厅,大力推行政务服务信用审批改革;罗湖区制定政府合同履约“星级评价”信用体系以及合同履约监管绩效指标评分标准等多项举措,填补了国内政务领域的制度空白;南山区获批全国唯一一个区县级知识产权信用体系试点;宝安打造“一街道一亮点”的诚信示范点创建模式,为全国首个社会信用标准化试点,全国首推社会组织公共信用信息报告,率先推出“诚信+出租屋”工作模式,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前海持续打造信用创新策源地,建设跨部门协同监管平台,获全国信用应用十大实践成果奖,开展广东省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全国首创实施“诚信+法院执行”;坪山区推出“信用+执法监管”块数据治理体系项目,获评“2021年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治理创新案例”;大鹏新区依托山海资源开展“信易游”,创建全省首家旅游行业诚信自律组织。

信用支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信用经济蒸蒸日上。“信易贷”平台融资服务能力日趋增强,近一年通过深圳各类“信易贷”平台累计信用放款1003亿元。市信用办指导市信促会制定团体标准《信用服务业分类及编码规范》,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深圳市信用人才库。加大向信用服务机构数据开放力度,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以开通数据接口的形式,向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等45家单位开放数据,接口调用7932万次。

回顾信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历程,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周密部署,离不开市信用办的强力统筹及精心组织,也离不开各信用示范区创建专班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市信用办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纵深推进“法人+自然人”大诚信体系建设,打造信用建设深圳样板。

(原标题《构建“法人+自然人”大诚信体系 深圳成功入围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 泳 通讯员 深信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