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重点华侨人文史迹,广州投入保护、开发资金超7.2亿元
广州日报
2021-09-27 21:59

9月27日,在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五次会议上,广州市政府侨务办公室作《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的报告》。据报告,广州市发还各类侨房2.7万余户(套),针对黄埔古港古村、广州华侨博物馆等重点华侨人文史迹,投入保护、开发资金超过7.2亿元。

众所周知,广州是著名的都市侨乡,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归侨、侨眷400多万人,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市有华侨人文史迹150多处,其中有代表性和观赏性的101处。广州地区现有涉侨历史建筑31处,涉侨传统风貌建筑(含线索)33处,现有广东华侨博物馆、广州侨博物馆2家华侨专题博物馆,其中广州华侨博物馆收藏史料实物1.6万余件(套)。

报告称,广州市陆续颁布了《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制定《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规定》等政府规章,出台《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等行政规范性文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此外,出台落实侨房政策工作意见等政策指引,发还各类侨房2.7万余户(套),建筑面积344万余平方米。针对新河浦、黄埔古港古村、广州华侨博物馆等重点华侨人文史迹,投入保护、开发资金超过7.2亿元。

在深入挖掘丰富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广州一方面打造精品旅游片区。重点对陈家祠、西关大屋、上下九步行街等特色建筑或街区进行保护性开发,全力打造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上下九—十三行岭南商贸文化旅游体验区、南海神庙文化旅游产业区等具有华侨特色的旅游片区。

一方面发展特色侨文化产业。利用花都区花东镇东南亚歌舞、器乐、饮食、服饰等民俗文化丰富的优势,打造独特的东南亚侨文化产业。盘活海珠区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海上丝绸之路黄埔古港古村人文历史景区”。

华侨特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也陆续开展,将具有文物价值的华侨特色建筑分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支持有条件的华侨特色建筑作为博物馆、纪念馆或辟为参观游览场所。

五仙门发电厂旧址

始建于1901年的五仙门发电厂旧址,作为广州华侨博物馆选址,纳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设的华侨博物馆。加强对越秀区新河浦华侨建筑群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培育,“广州市东山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工程”项目荣获“2019 亚洲都市景观奖”。积极打造花都区“花山小镇”项目,活化利用 40 余座华侨碉楼等历史建筑,建成广州首个“中国华侨文化国际交流基地”。

报告指出,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尚未明确保护责任主体,也未开展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专项普查,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档案库,缺乏全面、准确掌握全市华侨历史文化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华侨文化遗产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还较低;开展保护宣传不够,部分产权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筑遗产的不可再生性,重使用轻保护,对政府的购买、置换、补偿、开发等方案,配合意愿不高。

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协调机制,研究推动全市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做好涉侨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加强涉侨历史建筑修缮监督管理,继续深挖华侨历史文化资源,讲好华侨故事,弘扬华侨精神。在推动老街区、老厂区、老建筑更新时,重点排查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把城市更新同保护华侨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结合广州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打造独具特色的华侨历史文化品牌。

另外,还将继续深化对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以华侨建筑为平台,结合歌舞、戏剧、饮食等侨乡文化,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将荔枝湾涌、黄埔古港古村、五仙门发电厂等纳入华侨文化观光线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增强海外侨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原标题《针对重点华侨人文史迹,广州投入保护、开发资金超7.2亿元》)

编辑 (冻结)刘桂瑶审读 韩绍俊审核 冻结-党毅浩,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